[实用新型]一种鳗鱼内循环养殖池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12889.2 | 申请日: | 2017-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517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发明(设计)人: | 李林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A01K6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361012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鳗鱼 循环 养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鳗鱼内循环养殖池。
背景技术
由于鳗鱼的营养价值高,野生鳗鱼已经大大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因为人工养殖鳗鱼成为一大生财之道。由于鳗鱼自身特性,具有善逃、难捕和对水质要求较高的特点,目前使用的鳗鱼池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易注排水等,不能给鳗鱼提供一个很好的生长环境,导致养殖质量不好,成本高,经济效益低。
而,现在的养殖池不具有一些独立循环,而且无法在养殖池上方直接观察池内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鳗鱼内循环养殖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鳗鱼内循环养殖池,包括养殖池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截面呈倒置的梯形池,梯形池下底的末端设有集污管,梯形池上底的右侧通过分隔墙隔开一个净化池,所述净化池的下端与梯形池上底的下端相通,所述净化池的上端与梯形池的上端相通,所述净化池池底分布有微孔曝气管,所述净化池池面设有栈道。
进一步的,所述净化池宽度为梯形池直角腰尺寸的四分之一。
进一步的,所述分隔墙与梯形池池底的距离为20cm。
进一步的,所述集污管通向排水沟,直径为200mm。
进一步的,所述梯形池的直角腰、下底、腰和净化池组成循环回路。
通过循环回路能使水流具有一定的循环能力,在集污管排水的时候,净化池上端的水面超过梯形池,净化池内的水从上端溢出,对梯形池进行补充,而持续的有水从净化池底部进入,并通过微孔曝气管的气泡带动力,水流向上循环,达到一个微循环的结构。
可以两个养殖池进行拼接,增加栈道的宽度和面积。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净化池和梯形池的结构设计,使得整个养殖池具有一定的水流循环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
2、在净化池上设置栈道,能让工人查看净化池内的动向及充分利用地方。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鳗鱼内循环养殖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鳗鱼内循环养殖池的循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参考图1和图2,一种鳗鱼内循环养殖池,包括养殖池池体,池体截面呈倒置的梯形池1,梯形池下底2的末端设有集污管3,梯形池上底的右侧通过分隔墙4隔开一个净化池5,净化池5的下端与梯形池1上底的下端相通,净化池5的上端与梯形池1的上端相通,净化池池底分布有微孔曝气管6,净化池池面设有栈道7。
净化池5宽度为梯形池1直角腰尺寸的四分之一。
分隔墙4与梯形池1池底的距离为20cm。
集污管3通向排水沟,直径为200mm。
梯形池1的直角腰、下底、腰和净化池组成循环回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1288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鳗鱼养殖池
- 下一篇:移动终端后盖及移动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