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立式辊磨磨辊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82489.1 | 申请日: | 2017-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380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7 |
发明(设计)人: | 杜鑫;柴星腾;聂文海;赵艳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2C15/00 | 分类号: | B02C15/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12101 | 代理人: | 范建良 |
地址: | 30040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立式 磨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材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立式辊磨磨辊结构。
背景技术
第一台立式辊磨是20世纪20年代在德国研制出来的,由于当时欧洲各国的燃料和和电力费用比较高,第一台用于水泥工业的立磨于1935年在西德出现,立式辊磨在欧洲的水泥厂使用多年以后,美国也因为能耗费用上升问题,才促使其对立式辊磨增加兴趣。美国第一台立磨是在1973年末投入运转。后来,日本、埃及、黑西哥、新西兰、阿根廷、刚果等国也采用了立磨。
在立式辊磨中,物料经磨辊研磨之后,由风力作用进入立式辊磨选粉机进行分级,细颗粒成品被选出,较粗颗粒直接回到磨盘或导风环,中颗粒物料经立式辊磨选粉机分选后,由下料锥导至磨盘继续研磨,一般也可称之为选粉机回粉,这样物料在立式辊磨中粉磨,形成一个闭路循环过程,直至物料被磨细作为成品分选出来。
因此,对于立式辊磨技术,可以简单的看成粉磨、选粉两个过程。粉磨过程就是磨辊、磨盘相互挤压并产生相对运动而将物料磨细,从世界上各大立式辊磨粉磨设备的研磨结构形式(磨辊磨盘的啮合形式)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磨辊为单直辊结构,单个磨辊垂直磨盘设置,磨盘上设有辊磨槽;2、磨辊为锥形辊,磨辊与磨盘配合;3、磨辊采用双直辊结构,双直辊与磨盘的辊磨槽配合;4、磨辊和磨盘均为锥形结构,磨辊与磨盘配合;5、上下磨盘结构,在上下磨盘之间设置磨辊;6、磨辊为单磨辊结构,磨辊与磨盘的上表面直接接触。
对于一般的研磨过程是磨盘转动,带动磨辊从动,这就使得磨辊相对磨盘转动存在一定的速度差,这也是导致磨辊磨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速度差越大,磨损也越严重。因此,如何保证磨辊的研磨效率,又可以降低磨辊磨损是世界上所有立式辊磨设备公司面临的共同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优化立式辊磨研磨区结构,降低辊套磨损,节约立式辊磨粉磨能耗,降低生产成本的一种新型立式辊磨磨辊结构。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立式辊磨磨辊结构,包括磨盘、位于磨盘上方安装在辊轴上的磨辊,其特征在于:所述磨辊包括锥度相同的前磨辊和后磨辊,前磨辊和后磨辊的锥角相同,所述前磨辊和后磨辊同方向安装在辊轴上,前磨辊和后磨辊在辊轴的轴向方向设有间隙;在磨盘上对应上述间隙位置设有内挡料圈;在磨盘的外圆周边缘设有外档料圈。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措施:
所述前磨辊和后磨辊的锥角为10~20°。
所述前磨辊的宽度与后磨辊的宽度比为(3~5):(7~5)。
所述内挡料圈高度为磨盘直径的0.2~0.5倍;靠近磨盘中心一侧为斜坡形式,斜坡角度45~65°;靠磨盘边缘一侧为直角结构;所述内档料圈的宽度为前磨辊与后磨辊之间间隙的0.7~0.9倍;外挡料圈高度为磨盘直径的0.3~0.7倍。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新型立式辊磨磨辊,可以降低磨辊与磨盘之间的速度差,降低辊套磨损,降低生产维护成本。
2、新型立式辊磨磨辊,后磨辊全受限研磨可以提高物料研磨效率,降低生产能耗。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简单可行,拆卸和调节方便并且制造和维护成本低廉,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内挡料圈结构示意图。
图中:1、辊轴;2、后辊;3、前辊;4、外挡料圈;5、磨盘;6、内挡料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新型立式辊磨磨辊结构,包括磨盘5、位于磨盘上方安装在辊轴上的磨辊,所述磨辊包括锥度相同的前磨辊3和后磨辊2,前磨辊和后磨辊的锥角相同,所述前磨辊和后磨辊同方向安装在辊轴1上,前磨辊和后磨辊在辊轴的轴向方向设有间隙;在磨盘上对应上述间隙位置设有内挡料圈6;在磨盘的外圆周边缘设有外档料圈5。
上述结构中,优选的,所述前磨辊和后磨辊的锥角为10~20°。
上述结构中,优选的,所述前磨辊的宽度与后磨辊的宽度比为(3~5):(7~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8248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