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海绵城市透水铺装下改善透水率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82238.3 | 申请日: | 2017-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794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9 |
发明(设计)人: | 鲁文博;周吉;陈晓伟;郭继舟;李少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11/22 | 分类号: | E01C11/22;E01C7/32;E03F3/02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2102 | 代理人: | 朱宏伟,唐万荣 |
地址: | 43008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海绵 城市 透水 铺装下 改善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绵城市,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海绵城市透水铺装下改善透水率的装置。
背景技术
为有效解决现代城市内涝、表面径流污染浪费等问题,国家提出建设海绵城市战略。目前海绵城市建设主要为现有小区及道路的海绵化改造,透水铺装就是海绵化改造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采用透水路面砖、路面板铺装的轻型荷载道路、停车场和广场及人行道、步行街等透水道路,其结构层一般包括面层、结合层、基层和底基层。
现有技术中,透水砖面层主要采用混凝土透水砖、透水石、烧结透水砖等铺装;基层采用碎石、透水混凝土、透水性水泥稳定碎石等现场浇筑或碾压;底基层需根据当地地质情况进行设计。为保证透水砖面层平整度、稳固性及其与基层的粘结性,需要在透水砖面层与基层之间设置结合层。目前,结合层主要采用中砂、粗砂或干硬性水泥砂浆铺装。综合来看,结合层层则存在以下问题:
1、采用中砂、粗砂铺装的粘结找平层,透水性能较好,但缺乏强度,后期散状砂随着雨水流失,造成稳固性下降,面层凹凸不平;
2、水泥干砂灰则具有较好的粘结找平性能,但随着水泥水化,水泥浆体凝结、固化,并堵塞透水通道,造成结合层透水能力大幅下降,从而影响铺装整体的透水性能。
可见,作为透水道路面层和基层的重要节点,结合层的透水、粘结、找平性能直接影响整个透水铺装的透水性能和稳固性。而目前透水铺装系统无法兼顾强度和透水性两方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海绵城市透水铺装下改善透水率的装置,可以解决目前海绵改造中透水铺装结合层强度和透水性能不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用于海绵城市透水铺装下改善透水率的装置,包括位于底部的碎石基层,所述碎石基层上方依次设有透水混凝土基层、滞水过滤层、粘结透水层和透水面层,所述粘结透水层内部设有透水管网,所述透水管网包括相互交错相通的设置的横向管、纵向管和竖直管,所述竖直管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滞水过滤层和透水面层相连。
上述方案中,所述竖直管、纵向管和竖直管的端部为喇叭口。
上述方案中,所述竖直管、纵向管和竖直管为弹性软管。
上述方案中,所述透水面层为透水砖、植草格或透水混凝土块。
上述方案中,所述滞水过滤层为无纺土工布。
上述方案中,所述透水混凝土基层采用等级C20的透水混凝土,透水混凝土基层厚度为150mm~300mm。
上述方案中,所述碎石基层为5-30mm级配碎石基层,厚度为200mm~400mm,压实度为92%。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海绵城市透水铺装下改善透水率的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用于海绵城市透水铺装下改善透水率的装置易于施工,特别适用于海绵改造工程中步道、园路、停车位升级改造时强度和透水性不能兼顾的情况,既能满足海绵工程中“渗水”的理念,又能满足服役过程中对强度及牢固性的要求。
2、本实用新型改变传统使用中粗砂或干砂灰作为结合层,采用排水软管网满足使用干砂灰的强度及粘接性的同时,能大幅提高渗水性能,满足海绵改造要求。
3、本实用新型使用的“井”字形橡胶网片,在部分管道堵塞的情况下,渗透水仍然能横向流动,从通畅的管道流出。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海绵城市透水铺装下改善透水率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透水管网剖面图;
图3是透水管网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用于海绵城市透水铺装下改善透水率的装置包括位于底部的碎石基层6,碎石基层6上方依次设有透水混凝土基层5、滞水过滤层4、粘结透水层2和透水面层1。粘结透水层2内设有透水管网3的结合层。
透水面层1使用预制透水铺装如:透水砖、植草格、透水混凝土块等,铺装面层材料根据实际需求的强度和透水率进行选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8223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