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寄生蜂释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80106.7 | 申请日: | 2017-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405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7 |
发明(设计)人: | 刘培培;曹凤勤;刘万学;崔志富;程晓琴;张冰;谢晓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202 | 代理人: | 陈欢,吴燕梅 |
地址: | 570228 ***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寄生蜂 释放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寄生蜂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寄生蜂释放装置。
背景技术
寄生蜂是最常见的一类寄生性昆虫,属膜翅目,它们有两对薄而透明的翅膀,是膜翅目细腰亚目中金小蜂科、姬蜂科、小茧科等靠寄生生活的多种昆虫。这种蜂寄生在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等昆虫的幼虫、蛹和卵里,能够消灭被寄生的昆虫。利用寄生蜂可杀灭害虫,有益于田间农作物的生长。寄生蜂一般在实验室培养后再转移至田间,需要转移释放用具,现有的释放用具都直接在用具上设置单一的释放口,不好控制寄生蜂的释放密度,故急需一种寄生蜂释放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寄生蜂释放装置,可轻松控制寄生蜂的释放,释放密度可控,操作方便,活动空间大。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一种寄生蜂释放装置,包括第一笼体和第二笼体,所述第一笼体和第二笼体活动连通;所述第一笼体上设有投放口,所述投放口上设有与所述投放口相匹配的封盖,所述第一笼体的下沿设有若干第一释放口,所述第二笼体的上沿设有若干第二释放口,所述第一笼体和第二笼体可相对转动至所述第一释放口和第二释放口重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笼体和第二笼体卡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笼体上设有挂钩。
进一步的,所述挂钩上连有支撑钩,所述支撑钩的高度与第一笼体和第二笼体的高度相匹配、其底部可贴合所述第二笼体的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钩对称布设于所述第一笼体和第二笼体的两侧,呈夹子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释放口和第二释放口的形状、面积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释放口和第二释放口的内径为4cm~6c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笼体和第二笼体均为透明圆柱状塑料笼。
进一步的,所述塑料笼的侧面为网孔状,所述网孔的孔径为0.1~0.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设置双笼双层释放口,所述第一笼体和第二笼体完全连通,寄生蜂笼内活动空间大,可盛放较多的寄生蜂,旋转第一笼体或第二笼体,即可控制所述第一释放口和第二释放口重合或错开,轻松控制寄生蜂的释放,释放密度可控,操作方便,使用一个寄生蜂释放装置即可在多处目标地点进行释放。另外,所述第一笼体上设有挂钩,便于悬挂至高处进行释放。设置所述支撑钩,便于很好钩住第二笼体底部,起到较佳的支撑作用,而且悬挂高处时第一笼体和第二笼体卡合得更加牢固,便于长时间悬挂释放。所述第一释放口和第二释放口的形状、面积相同,完全相同的第一释放口和第二释放口便于控制错开和重合。所述第一释放口和第二释放口的内直径为4cm~6cm,便于寄生蜂飞出去。所述第一笼体和第二笼体均为透明圆柱状塑料笼,提供较大的笼内空间,便于实时观察寄生蜂的情况,材质相对轻盈,便于携带,而且便于卡合和旋转。所述塑料笼的侧面为网孔状,所述网孔的孔径为0.1~0.5mm,不但透气性较好,而且透光,使得寄生蜂释放后更好适应环境。本实用新型可重复利用,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寄生蜂释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笼体和第二笼体拆分状态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带有所述支撑钩的寄生蜂释放装置的示意图;
图中:1第一笼体、2第二笼体、3投放口、4封盖、5第一释放口、6第二释放口、7挂钩、8支撑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海南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801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非接触式指纹智能识别系统
- 下一篇:一种可调式蚕茧固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