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面垃圾清理船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76929.2 | 申请日: | 2017-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282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6 |
发明(设计)人: | 杨正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正贵 |
主分类号: | E02B15/10 | 分类号: | E02B15/10;B63B35/3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3175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面 垃圾 清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船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水面垃圾清理船。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水域受到了污染,其中水面漂浮物垃圾的污染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打捞清理水面垃圾的最原始的方法是采用半舱式或甲板机动驳船,由环卫工人手持网兜站在甲板上直接把垃圾捞上来,这种作业方式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效率也是非常低下的,不适合全天候作业,作业方式也不够灵活。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各种水面垃圾清理船,按照收集装置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传送带式和翻斗式。传送带收集装置在工作过程中,无论收集量的多少,系统都要不停地以固定的速度运转,能量消耗大,效率低,成本高;传送带只能收集与传动带之间摩擦力较大的垃圾(如藻类、植物类垃圾),不易将塑料瓶等垃圾进行收集,具有一定局限性;上述两种收集装置的滤水方法不仅不能满足水上垃圾排水处理要求,而且没有对排水后的垃圾进行压缩,不利于船上工作人员对垃圾的收集工作,并大量占用船体空间,但是船舱的容积和载重量有限,这样实际运输的垃圾就很少,需要多次靠岸清理,工作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范围广、能有效对垃圾进行压缩收集的水面垃圾清理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水面垃圾清理船,包括四周具有边沿的船体,所述船体的侧边沿处具有低于水面设置的开口,所述的开口处具有向内向上延伸的引流板,所述引流板的两侧分别设有用于防止水进入到船体内的侧板,所述的开口处还设有延伸至船体外侧的拉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板的上方设有向内向上倾斜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内端连接有位于引流板上方的导槽,所述的导槽内设有用于将进入到导槽内的垃圾推向导槽一端的顶推结构,所述的船体上还设有用于将水面上垃圾经导流板刮入到导槽内的刮入结构。
船体在水面上行走时,水面上漂浮的垃圾被拉网阻隔并将垃圾引入到开口处,此时刮入结构工作,将水面上的垃圾沿着导流板刮入到导槽内,随后顶推结构工作,将位于导槽内的垃圾向导槽的一端推送,由工人在导槽的末端对垃圾进行打包收集。
在上述的水面垃圾清理船中,所述导槽的底部为平面且设有若干通水孔,所述的顶推结构包括滚动设于导槽内的辊筒和设于船体内的由发动机驱动的减速器,所述的减速器上设有与辊筒的转轴平行设置的输出轴一,所述的输出轴一与辊筒的转轴之间设有牵引组件一。
在上述的水面垃圾清理船中,所述的牵引组件包括垂直设于输出轴一上的牵引杆一和与牵引杆一平行设置的牵引杆二,所述牵引杆一的另一端与牵引杆二的一端通过销轴铰接,上述辊筒的转轴伸出至导槽外并穿设在牵引杆二的另一端内。
辊筒的半径略微大于导槽的深度,这样设置当辊筒在滚动时辊筒的转轴可位于导槽侧边的上方处。辊筒的转轴穿设在牵引杆二的另一端内,两者通过铰接的方式连接,即牵引杆二可绕着辊筒的转轴自由转动。工作时,减速器的输出轴一转动,带动牵引杆一旋转,牵引杆一的旋转动作会带动牵引杆二联动,从而带动辊筒在导槽内来回滚动。当垃圾从导流板刚落入到导槽内时,辊筒位于导槽的内端处,随后辊筒向导槽的出口方向滚动,一方面将位于导槽内垃圾中的水挤出,水从通水孔落入到引流板上,由引流板将水引到船体外部,另一方面辊筒可将垃圾推向导槽的出口一侧,便于集中收集。
在上述的水面垃圾清理船中,其中一个所述的侧板上设有支撑铰接孔,所述的刮入结构包括以支撑铰接孔为铰接点摆动的刮板和用于驱动刮板摆动的牵引组件二,所述刮板的一端设有柄部,所述的柄部穿过支撑铰接孔后与牵引组件二连接。
在上述的水面垃圾清理船中,所述的牵引组件二包括设于上述减速器上的输出轴二和设于输出轴二外端的传动盘,所述传动盘的边缘处具有向上述支撑铰接孔方向延伸的连接柱,所述柄部的端部具有轴向限位孔,所述的限位孔套入至连接柱上。
传动盘转动时,带动连接柱绕转盘的中轴线呈360°旋转,由于连接柱倾斜设置,且柄部的限位孔套入至连接柱上,当连接柱在旋转时,将带动柄部绕着支撑铰接孔层360°旋转,从而带动刮板呈360°摆动,刮板的摆动轨迹所形成的圆与导流板相切。
在上述的水面垃圾清理船中,所述的柄部位于支撑铰接孔内部的部分环形向内凹入形成穿设于支撑铰接孔内的铰接部,所述支撑铰接孔的孔径大于铰接部的外形尺寸,所述柄部的外径大于支撑铰接孔的孔径。这样设置能限制柄部的轴向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正贵,未经杨正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769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自动散热液压压力机
- 下一篇:新型可控门式液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