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分区域管束的凝汽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73825.6 | 申请日: | 2017-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111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6 |
发明(设计)人: | 朱广宇;黎渊博;牛全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协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K9/00 | 分类号: | F01K9/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00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区域 管束 凝汽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余热回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凝汽器,具体涉及一种分区域管束的凝汽器。
背景技术
排入凝汽器的乏汽由于汽轮机低压缸及凝汽器喉部排汽通道的结构特点,造成了凝汽器汽侧热负荷不均匀的现象,实际情况是如图1所示,凝汽器喉部出口靠近中间位置热负荷占比到将近50%,该部位的管束内部冷却水温度和其他部位的有明显的差异,温度较高,传热效率高,有效利用其乏汽分布不均的特性,可进一步精细化能源利用效率。
北方城市冬季热用户数量急剧增加,目前城市供热主要由周边热电厂提供主要热力供应,其供热潜力挖掘主要通过凝汽器高背压改造手段,通过回收乏汽余热,在保证发电的前提下,增加供热能力。对于电量调峰电厂,其发电量要随时调整。传统的高背压凝汽器不能满足随时调峰电量的要求,有效利用该部位的管束内部冷却水温度和其他部位的有明显的差异,可实现一定范围内的供热调峰。
目前,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是电厂亟待解决的问题,可通过蒸发废水来析出废水中的盐分,实现电厂脱硫废水的零排放,利用凝汽器该部位管束冷却水温高的特点可实现部分脱硫废水的蒸发前提温,实现能源综合利用。
鉴于以上技术要求,可设计一种新型凝汽器,该凝汽器能够利用冷却管束内不同位置处工质温度的差异实现一种设备多种用途。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分区域管束的凝汽器,该凝汽器能够根据冷却管束内不同位置处工质温度的差异实现一种设备多种用途。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分区域管束的凝汽器包括凝汽器壳体以及设置于凝汽器壳体内的冷却管束,所述冷却管束分为若干热负荷区域,其中,各热负荷区域均连通有工质输入管道及工质输出管道,且各工质输入管道上均设置有阀门。
热负荷区域的数目为三个。
冷却管束分为第一热负荷区域、第二热负荷区域及第三热负荷区域,其中,第一热负荷区域前端的入口及出口分别相连通第一工质输入管道及第一工质输出管道,第一热负荷区域后端的入口及出口通过工质循环管道相连通,第二热负荷区域的入口及出口分别连通有第二工质输入管道及第二工质输出管道,第三热负荷区域的入口及出口分别连通有第三工质输入管道及第三工质输出管道。
所述第一热负荷区域、第二热负荷区域及第三热负荷区域自上到下依次分布。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分区域管束的凝汽器在具体操作时,基于冷却管束不同位置处工质温度的差异将冷却管束分为若干热负荷区域,且各热负荷区域均连通有工质输入管道及工质输出管道,同时各热负荷区域内工质的流量独立调节,从而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各热负荷区域内工质的流量工质的类型,以实现一种设备多种用途的效果,同时有效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并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实用性极强,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凝汽器汽侧热负荷的分布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凝汽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冷却管束8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第一工质输入管道、2为工质循环管道、3为第一工质输出管道、4为第二工质输出管道、5为第二工质输入管道、6为第三工质输入管道、7为第三工质输出管道、8为冷却管束、9为第一热负荷区域、10为第三热负荷区域、11为第二热负荷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分区域管束的凝汽器包括凝汽器壳体以及设置于凝汽器壳体内的冷却管束8,所述冷却管束8分为若干热负荷区域,其中,各热负荷区域均连通有工质输入管道及工质输出管道,且各工质输入管道上均设置有阀门。
热负荷区域的数目为三个;冷却管束8分为第一热负荷区域9、第二热负荷区域11及第三热负荷区域10,其中,第一热负荷区域9前端的入口及出口分别相连通第一工质输入管道1及第一工质输出管道3,第一热负荷区域9后端的入口及出口通过工质循环管道2相连通,第二热负荷区域11的入口及出口分别连通有第二工质输入管道5及第二工质输出管道4,第三热负荷区域10的入口及出口分别连通有第三工质输入管道6及第三工质输出管道7,其中,第一热负荷区域9、第二热负荷区域11及第三热负荷区域10自上到下依次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协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西安协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7382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空气导管连接结构
- 下一篇:串级有机朗肯循环膨胀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