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冷凝‑膜‑催化氧化复叠型油气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67864.5 | 申请日: | 2017-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961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刘云飞;刘秀明;张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能东讯新能源科技(大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00 | 分类号: | B01D53/00;B01D53/22;B01D53/86;B01D53/44 |
代理公司: | 大连星海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21208 | 代理人: | 杨翠翠 |
地址: | 116085 辽宁省大***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冷凝 催化 氧化 复叠型 油气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凝-膜-催化氧化复叠型油气处理系统,属于油气回收系统,应用在大型炼厂、油库、化工厂等地用于挥发性有机气体的回收。
背景技术
在石油的开采、集输、炼制、储运、销售和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气态烃类VOCs(行业称其为挥发性有机物),对人们的健康、环境、安全以及油品质量等问题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发达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了相关的挥发性有机气体排放污染控制工作,目前在设备开发、安装布置、运行管理等方面都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相应的技术、设备及法规也都日益健全。挥发性有机气体排放污染控制是一个涉及到炼厂、油库、加油站、油罐车等多个环节的系统工程。
总体而言,挥发性有机气体排放污染控制技术,其处理方法可分为回收法和破坏法。回收法有吸附、吸收、冷凝、膜分离等;破坏法主要是燃烧(氧化)法,又分为直接燃烧、热力燃烧、催化燃烧、蓄热燃烧(RTO)等。本系统采用冷凝/膜法回收、催化氧化破坏的组合工艺进行挥发性有机气体的治理。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凝-膜-催化氧化复叠型油气处理系统,以解决挥发性有机气体排放污染的问题,大部分油气通过压缩机加压后在冷凝器中被低温水冷却后冷凝,在分离器中气液分离,作为回收汽油送回储罐。剩余气体进入膜分离器进行二次分离,分离出的高浓度油气返回压缩机入口循环冷却,低浓度油气进入催化氧化处理装置进行净化处理后排放。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冷凝-膜-催化氧化复叠型油气处理系统,它包括压缩冷凝装置、膜分离装置和催化氧化处理装置,所述压缩冷凝装置采用油罐通过油罐油气管连接压缩机、冷凝器和分离器,冷凝器上设有冷却水回水管和冷却水上水管,分离器的底部通过分离器回管连接至油罐;所述膜分离装置采用设置在分离器顶部的分离器油气管连接至膜分离器,膜分离器的上端设有油气渗余气管道,膜分离器的下端通过油气渗透气管道、真空泵、真空泵管路连接至油罐油气管;所述催化氧化处理装置采用油气渗余气管道连接换热器,换热器依次经电加热器、反应器、反应器管路再连接换热器构成回路,换热器的尾气管路连接至尾气净化器;所述催化氧化处理装置还采用设置在空气过滤器管路上的空气过滤器经过空气鼓风机、鼓风机管路连接至油气渗余气管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油气经压缩机增压后进入冷凝器,大部分油气在冷凝器中被低温水冷却后冷凝,并在分离器中与气相分离后作为回收汽油送回油罐。从分离器塔顶流出的油气进入膜分离器,经过膜分离器后产生两股物流,富集油气的渗透气返回压缩机前循环,渗余气中含有少量的油气进入催化氧化处理系统进行净化处理,排放的尾气中非甲烷总烃的浓度小于120mg/m³。
膜组件采用美国MTR公司的有机蒸汽膜,其优异的选择透性可以实现烃类组分与空气组分的有效分离,回收率可达95%~99%,投资效益好,并且避免了对大气的污染。以周转量20万吨/年的油库为例,一年因装卸造成的油气挥发损耗为350吨左右,利用膜分离法组合工艺回收装置可回收约340吨油气,按照93#汽油7000元/吨的市场价格计算,每年可收益238万元。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冷凝-膜-催化氧化复叠型油气处理系统流程示意图。
图中:1、油罐,1a、油罐油气管,2、压缩机,3、冷凝器,4、冷却水回水管,5、冷却水上水管,6、分离器,6a、分离器回管,6b、分离器油气管,7、膜分离器,7a、油气渗余气管道,7b、油气渗透气管道,8、真空泵,8a、真空泵管路,9、换热器,10、尾气净化器,10a、尾气管路,11、电加热器,12、反应器,12a、反应器管路,13、空气过滤器管路,14、空气过滤器,15、空气鼓风机,15a、鼓风机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配合附图进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能东讯新能源科技(大连)有限公司,未经中能东讯新能源科技(大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678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