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67609.0 | 申请日: | 2017-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297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6 |
发明(设计)人: | 白满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华电瑶池发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C10/00 | 分类号: | F23C1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35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循环 流化床 锅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厂耐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尤其涉及一种可对床温测点保护套管进行有效保护的循环流化床锅炉。
背景技术
电厂循环流化床锅炉,床温测点内设置有保护套管,该保护套管虽然采用了高温耐磨材料,但由于循环流化床锅炉所采用的煤质的原因,加之靠近炉墙的床料在降落时,由于床温测点安装处于斜坡,降落的床料顺墙而下,对保护套管进行冲蚀,造成元件寿命缩短,致使保护套管磨损严重。一般情况下,保护套管的使用寿命大概在4个月左右,严重的威胁着安全生产,对检修人员增加了维护量,增大了维护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循环流化床锅炉,彻底解决目前电厂用床温元件磨损严重,维修量大,维护费用高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包括炉墙,所述炉墙上设置有床温测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流化床锅炉在炉墙内侧的床温测点处设置有床温元件用耐磨保护罩;所述床温元件用耐磨保护罩包括骨架以及设置在骨架外部的耐磨层;所述骨架与炉墙之间设置有夹角。
上述骨架与炉墙之间的夹角是5°-120°。
上述骨架与炉墙之间的夹角是30°-90°。
上述骨架与炉墙之间的夹角是40°-80°。
上述骨架包括爪钉,所述爪钉整体呈V型;所述爪钉是一个或多个;所述爪钉是多个时,多个爪钉相互拼接构成整体结构。
上述骨架的长宽高尺寸分别是:50-150mm、50-150mm以及20-80mm。
上述骨架的长宽高尺寸分别是:100mm、100mm以及50mm。
上述耐磨层是耐高温耐磨层。
上述耐磨层是硅酸铝高温耐磨层。
上述耐磨层的厚度不小于20mm。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结构简单,施工难度小,使用寿命长。
2.所采用的硅酸铝高温耐磨材料易购且费用便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结构示意图(部分);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爪钉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骨架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骨架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炉墙;2-床温测点;3-骨架;4-硅酸铝高温耐磨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经过对流化床的运行工况以及保护套管的磨损情况采用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发现元件磨损都是由上面开始,到逐步磨穿损坏,又对床料的运行工况进行观察发现,靠近炉墙的床料在降落时,由于床温测点安装处于斜坡,降落的床料顺墙而下,对保护套管进行冲蚀,造成元件寿命缩短。
基于如上原因,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其具体结构参见图1,包括炉墙1,炉墙1上设置有床温测点2;循环流化床锅炉在炉墙1内侧的床温测点2处设置有床温元件用耐磨保护罩;床温元件用耐磨保护罩包括骨架3以及设置在骨架3外部的耐磨层;骨架3与炉墙1之间设置有夹角。本实用新型在炉墙1内侧直接增加了床温元件用耐磨保护罩,在锅炉运行时,使流化中的床料在落下时,落在耐磨保护罩上,不直接和床温元件接触,从而降低了床温元件磨损,延长了床温元件的使用寿命,以达到耐磨保护罩的作用。
骨架3与炉墙1之间的夹角是5°-120°,优选30°-90°,更优选40°-80°。
参见图2、图3以及图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骨架3包括爪钉,爪钉整体呈V型;爪钉是一个或多个;爪钉是多个时,多个爪钉相互拼接构成整体结构。
骨架3的长宽高尺寸分别是:50-150mm、50-150mm以及20-80mm。
骨架3的长宽高尺寸分别是:100mm、100mm以及50mm。
耐磨层是耐高温耐磨层,优选是硅酸铝高温耐磨层4,耐磨层的厚度不小于2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华电瑶池发电有限公司,未经陕西华电瑶池发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676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效秸秆发酵剂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发状念珠藻的培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