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紧凑缠绕型半焦冷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43831.7 | 申请日: | 2017-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719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31 |
发明(设计)人: | 董芳儒 | 申请(专利权)人: | 榆林煤化工产业升级技术研发中心 |
主分类号: | C10B39/02 | 分类号: | C10B3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5 | 代理人: | 吴甘棠 |
地址: | 719000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焦 旋流分离器 缓冲罐 阀门 半焦冷却器 冷却装置 缠绕式 缠绕型 辐射管 紧凑 本实用新型 除盐水 给水泵 冷却 饱和蒸汽 高效回收 过热蒸汽 排液阀门 温差效应 热效率 排液口 预热 过热 上经 送出 显热 水产品 蒸发 一体化 辐射 出口 | ||
1.一种紧凑缠绕型半焦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缓冲罐(V)、给水泵(P)、半焦冷却器(E)、旋流分离器(S)和带调节功能的第一阀门(K1)、第二阀门(K2)、第三阀门(K3);所述的缓冲罐(V)上经第一阀门(K1)通入有除盐水(1),缓冲罐(V)经给水泵(P)和第二阀门(K2)后连接到半焦冷却器(E)的缠绕式辐射管入口(a)上,半焦冷却器(E)的缠绕式辐射管出口(b)与旋流分离器(S)相连通,旋流分离器(S)底部的排液口还通过排液阀门(K4)与缓冲罐(V)相连,旋流分离器(S)顶部经第三阀门(K3)将水产品送出;所述的半焦冷却器(E)包括半焦冷却器底板(B)、半焦冷却器壳体(H)和半焦冷却器顶板(T);所述的半焦冷却器底板(B)底端设有半焦出口(d),半焦冷却器底板(B)上安装有半焦冷却器壳体(H),半焦冷却器壳体(H)顶端设置有半焦冷却器顶板(T)和热半焦入口(c),热半焦入口(c)两侧均设置有入口连接管(N),入口连接管(N)的入口与热解炉的热半焦下料口相接,入口连接管(N)的下部插入半焦冷却器顶板(T)内,半焦冷却器壳体(H)内部设置两个缠绕式辐射管,两个缠绕式辐射管的出、入口汇合,入口为缠绕式辐射管入口(a),出口为缠绕式辐射管出口(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凑缠绕型半焦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半焦冷却器壳体(H)内部分别设置中心缠绕式辐射管(P1)和外层缠绕式辐射管(P2),中心缠绕式辐射管(P1)外圈设置同轴线的外层缠绕式辐射管(P2),外层缠绕式辐射管(P2)与中心缠绕式辐射管(P1)螺旋缠绕方向相反,由半焦冷却器底板(B)向半焦冷却器顶板(T)看,中心缠绕式辐射管(P1)逆时针旋转,外层缠绕式辐射管(P2)顺时针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紧凑缠绕型半焦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心缠绕式辐射管(P1)和外层缠绕式辐射管(P2)的缠绕匝数为45~6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紧凑缠绕型半焦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层缠绕式辐射管(P2)形成的矩形管筒的内壁面与热半焦直接接触,外层缠绕式辐射管(P2)的外壁面与半焦冷却器壳体(H)之间填充耐火隔热材料(W)。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紧凑缠绕型半焦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心缠绕式辐射管(P1)与外层缠绕式辐射管(P2)之间设置多个隔离支撑板(G),中心缠绕式辐射管与外层缠绕式辐射管之间的距离D≥5倍的Rmax,≤8.5倍的Rmax,Rmax为半焦颗粒最大直径,相邻的隔离支撑板(G)之间的最小距离L≥15~25倍的Rmax。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紧凑缠绕型半焦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个缠绕式辐射管横向切面为矩形结构,四角由4个直角弯头连接,直角弯头的弯曲半径为1.5~2倍的管径,单个辐射管与辐射管之间紧密贴合,并沿横向切面矩形几何中心螺旋缠绕形成一个矩形管筒,矩形管筒的表面与半焦接触时,即为缠绕式辐射管受热面;单个辐射管与辐射管之间紧密贴合,形成了锯齿形结构表面,锯齿形结构表面面积是同样平面结构尺寸的1.57倍。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紧凑缠绕型半焦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入口连接管(N)与半焦冷却器顶板(T)之间形成有连接缝(F),连接缝(F)处设置可供上下变形的C型弹性管(M),C型弹性管(M)用于吸收由于半焦冷却器(E)热胀冷缩产生的垂直方向上的位移,C型弹性管(M)的侧板焊接在入口连接管(N)的外侧壁上,C型弹性管(M)的底板焊接在半焦冷却器顶板(T)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凑缠绕型半焦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半焦冷却器(E)设置成方环形或者圆环形,入口连接管(N)的外部由耐热金属材料制成,内部由非金属耐热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榆林煤化工产业升级技术研发中心,未经榆林煤化工产业升级技术研发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4383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焦炉小炉门顶部砖槽
- 下一篇:农业秸秆及林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