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有培养板的植物组织培养瓶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99951.1 | 申请日: | 2017-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837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3 |
发明(设计)人: | 魏和平;许远;操璟璟;朱玉;周锐;段仁燕;尹立伟;耿必苗;王俊娜;杨文君;高长松;程蒙;胡蕾;曹漫漫;章娜中;陈小龙;侯慧;葛乐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庆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61223 | 代理人: | 俞晓明 |
地址: | 2460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培养 植物 组织培养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植物组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有培养板的植物组织培养瓶。
背景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快速对植物进行增殖的方法。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当中通常有一部分过程是需要在培养基中完成,而培养基一般装载在培养瓶里面,因此培养瓶的结构则直接对植物在培养基中成长的质量产生影响。
植物组织培养基通常用的是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培养植物具有易于观察培养物,方便移动以及培养物能够充分接触无菌空气等优点,但是其配置过程往往需要添加凝固剂,操作繁琐,并且培养瓶在添加过固体培养基以后存在清洗困难的问题。而液体培养基具有营养补充快、传质速度快、代谢产物扩散快等优点,并且培养物在液体培养基当中生长迅速,但是当液体培养基装入到普通培养瓶内时,种苗没有办法直立或者轻微晃动培养瓶,培养物就容易倾倒,使得培养物由于缺氧而造成死亡,存在固体培养与液体培养瓶没办法共同使用,导致资源的浪费,使生产成本额外的增加,而且普通培养瓶中的培养板通常没有办法取出,增加了清洗的困难。鉴于目前这种生产现状,有必要设计一种既能够进行固体培养,又能够进行液体培养的两用型培养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培养板的植物组织培养瓶,旨在解决目前固体培养与液体培养瓶没办法共同使用,以及培养板无法取出,清洗困难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带有培养板的植物组织培养瓶,包括瓶盖和瓶体,瓶盖的内侧面上设有补光灯,瓶体左侧面中上部设有透气孔,瓶体左侧面下部设有进液孔,进液孔口处设有进液孔塞,瓶体前侧面靠近底部处设有排液孔,排液孔口处设有排液孔塞,瓶体左右侧面内壁上对称设有多个不同高度的卡条,卡条上活动设有培养板,培养板上开设有培养孔。
进一步优选的,培养孔在培养板上均匀分布,培养孔为多个且为圆形。
进一步优选的,透气孔处设有具有抑菌作用的透气滤膜。
进一步优选的,补光灯为LED灯。
进一步优选的,瓶盖、瓶体材质采用太空玻璃。
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培养板的植物组织培养瓶,结构设计简单,能够解决部分植物需求液体培养环境的问题,又能够解决部分植物需求固体培养环境的问题,达到了一瓶两用的目的,保证了便利接种、植株健康生长。通过调节培养板的高度,能够解决培养物在液体培养时飘浮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种苗成活率;活动式培养板的设计,实现了固液培养的目的,为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提供了生长环境条件,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植物组织培养的生产质量,同时解决了培养板无法取出,清洗困难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瓶盖;2、瓶体;3、补光灯;4、透气孔;5、进液孔;6、进液孔塞;7、排液孔;8、排液孔塞;9、卡条;10、培养板;11、培养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庆师范大学,未经安庆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999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