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连续蓄热燃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73644.6 | 申请日: | 2017-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032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6 |
发明(设计)人: | 沈抗勇;赵崇智;宗寒;李萌萌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鞍山蓝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J15/00 | 分类号: | F23J15/00;F23J15/06;F23L15/00;F23N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智则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573 | 代理人: | 田建涛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马鞍山***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 蓄热 燃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连续蓄热燃烧装置。
背景技术
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全新概念燃烧技术。使用该技术的工业炉,可降低燃料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增加产量等。蓄热式换热技术在铝熔炉等冶金企业的加热炉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蓄热式燃烧装置,是采用蓄热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交替切换空气或气体燃料与烟气流经蓄热体,蓄热体吸收烟气的余热后用于加热空气或气体燃料,以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回收高温烟气的余热,并通过换向燃烧使炉内温度分布更趋均匀。常用的蓄热式燃烧装置包括脉冲式蓄热燃烧装置和旋转式蓄热燃烧装置。
现有技术中的燃烧装置存在以下问题:
1、蓄热效果差,烧嘴在使用过程中不连续,影响燃烧炉内部压力的稳定,容易发生意外。
2、管道连接复杂,安装不方便,控制也比较复杂,不实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续蓄热燃烧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连续蓄热燃烧装置,包括燃烧炉、通气孔、第一烧嘴、第二烧嘴、和蓄热装置,所述燃烧炉设置为正六边形,所述燃烧炉靠近顶端的三和边上均安装有通气孔,所述燃烧炉的底端两斜边上分别安装有第一烧嘴,所述第一烧嘴的另一端分别连通有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燃烧炉的底端水平边上均匀安装有两个第二烧嘴,所述第二烧嘴的另一端分别连通有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所述蓄热装置第一蓄热箱和第二蓄热箱,所述第一管道和第三管道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蓄热箱连通连接,所述第二管道和第四管道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蓄热箱连通连接,所述第一蓄热箱的另一端分别连通有第五管道和第六管道,所述第二蓄热箱的另一端分别连通有第七管道和第八管道,所述第五管道和第七管道的另一端分别连通有进气泵,所述第六管道和第八管道的另一端分别连通有排烟泵。
进一步的,所述通气孔的顶端均螺纹连接有孔盖。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蓄热箱与第二蓄热箱之间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道靠近第一烧嘴的位置设置有控制阀,所述第二管道和第一管道设置为相同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的长度设置为相同,且在其靠近蓄热装置的位置设置有控制阀。
进一步的,所述第五管道、第六管道、第七管道和第八管道的结构设置为相同,且在其底端设置有控制阀。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阀均设置为独立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道的孔径大小不小于第五管道的孔径大小。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泵和排烟泵设置为两个控制器独立控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将蓄热装置设置为第一蓄热箱和第二蓄热箱固定连接,且通过管道将其与燃烧炉的烧嘴进行连接,而且管道可独立进行传导热的工作,从而使得燃烧过程中的热量能持续的进行传导,避免了热量的散失,配合通气孔对燃烧炉内部的压力也可进行稳定调节,使得工作过程平稳持续。
2、通过设置八个管道将燃烧炉、蓄热箱、进气泵和排烟泵进行连通连接。而且各个管道都有独立阀门进行控制,从而方便了燃烧炉换热过程的调节,而且安装简单方便,工作过程也清晰直白,便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烧嘴内部管道连接剖视;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蓄热箱内部管道连接剖视图。
图中:1-燃烧炉;2-通气孔;3-孔盖;4-第一烧嘴;5-第二烧嘴;6-第一管道;7-第二管道;8-第三管道;9-第四管道;10-控制阀;11-蓄热装置;12-第一蓄热箱;13-第二蓄热箱;14-第五管道;15-第七管道;16-第八管道;17-第六管道;18-进气泵;19-排烟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鞍山蓝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马鞍山蓝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736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纺织面料(2017‑49)
- 下一篇:纺织面料(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