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大进给圆鼻立铣刀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59037.4 | 申请日: | 2017-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247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2 |
发明(设计)人: | 高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高冶切削工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C5/10 | 分类号: | B23C5/10;B23C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50 | 代理人: | 陈正兴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进给 圆鼻立 铣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铣刀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大进给圆鼻立铣刀。
背景技术
立铣刀主要用于在工件上加工平面、台阶面和沟槽等。在多种立铣刀中,圆鼻立铣刀最适合用于快速加工,被广泛应用于工件开粗或者加工带弧形角的形状。现有的圆鼻立铣刀,一般具有圆柱状的刀杆,刀杆下部的周壁和下端面分别成型有多打绕其轴线分布的侧刃和端刃,刀杆的周壁位于相邻的侧刃之间开设有容屑刃槽,以供排屑。侧刃从刀杆的下端面向上端面方向螺旋延伸,侧刃的后刃面(或称后刀面)和端刃圆弧过渡,并形成弧度为四分之一圆的圆弧形刀尖,圆鼻立铣刀随铣床的刀轴旋转进给时,可对固定于工作台上的工件进行铣削加工。
但现有的圆鼻立铣刀仍存在如下不足:1、其端刃的端面为与圆弧形刀尖相连一侧向接近刀杆的轴线一侧逐渐下倾的斜面,强度较低,切削工件时,端刃所承受的阻力大部分分解为径向力,进行大进给切削时,端刃会出现较大程度的损伤,影响使用寿命,因此,只能通过降低进给量来减少端刃的损伤,而这又会降低加工效率。2、侧刃的前刃面(或称前刀面)与圆弧形刀尖大致呈直角过渡,该直角过渡处的强度仍不够强,在快速加工时,该直角过渡处出现损伤的可能性仍较大。3、圆鼻立铣刀的芯径(所述芯径指圆心位圆杆的轴线上,并与刀杆上的所有刃槽相切的假想圆的直径,也称为芯厚)较小,约为刀杆直径的0.6倍,结构刚性较小。4、侧刃的螺旋角度较大,一般约为35°~40°,导致侧刃在随刀杆沿工件轴向运动时,承受较大的垂向阻力,一方面会加大侧刃的损伤,另一方面,会降低加工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大进给圆鼻立铣刀,旨在提高圆鼻立铣刀的进给量,从而提高加工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大进给圆鼻立铣刀,包括圆柱状的刀杆,刀杆下部的周壁和下端面分别成型有多条绕刀杆的轴线分布的侧刃和端刃,刀杆的周壁位于相邻的侧刃之间开设有容屑刃槽,每条侧刃的后刃面与每条端刃之间圆弧过渡并形成圆弧形的刀尖,每条端刃的端面包括一侧与圆弧形的刀尖相连并外凸的圆弧段、以及有一侧与所述圆弧段的另一侧相连的倾斜段。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由于将每条端刃的端面设置为包括圆弧段和倾斜段,其中,圆弧段的两侧分别与圆弧形的刀尖和倾斜段相连,可提高圆弧段所对应区域的结构强度,铣削工件时,圆弧段所承受的阻力大部分分解为轴向力,小部分分解为径向力,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承受阻力相同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所承受的径向力较小,可大幅度减少端刃的损伤程度,从而可实现大进给铣削加工,并提高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大进给圆鼻立铣刀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大进给圆鼻立铣刀的主视图;
图3为图2的A部分的放大详图;
图4为图2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4的C部分的放大详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垂向、横向、纵向,逆时针、顺时针、周向、径向、轴向……),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大进给圆鼻立铣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高冶切削工具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高冶切削工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590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