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红外温度传感器的自主寻的消防水炮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42217.1 | 申请日: | 2017-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070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4 |
发明(设计)人: | 吴海;江秀娟;黄绍伟;朱铮涛;周浩伟;雷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2C3/06 | 分类号: | A62C3/06;A62C3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102 | 代理人: | 林丽明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红外 温度传感器 自主 消防 水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基于红外温度传感器的自主寻的消防水炮系统,属于基于红外温度传感器的自主寻的消防水炮系统的创新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的消防设备大多都是人为操作,当火情发生时,消防人员需要近距离观察火情,并且近距离地人为控制消防水炮进行降温灭火操作,在某些特别危险的火灾场景,如大型油罐等设施发生火警时,受当前消防设备的限制,消防人员需要在距离火源几十米的范围内操控消防水炮进行灭火,由于受火灾现场浓烟等因素的影响,消防人员难以掌握火灾现场的温度分布情况,无法优先对高温区域进行灭火降温,这样对快速有效地降温灭火极为不利;况且,由于大型油罐等设施起火时,随时有爆炸的危险,一旦发生爆炸,油罐周围几十米甚至更大的范围都是重创区,重创区内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受到极大威胁;所以,大型油罐等设施起火时,消防人员依靠传统消防装备进入火场开展灭火工作时十分危险的;其自身的生命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目前,实际应用的消防水炮设备大部分都需要消防人员进行人工操控,虽然具有自摆功能的水炮可在消防人员撤离后仍在一定时间内执行喷水灭火任务,但是这种消防水炮缺乏智能,不能快速有效地找到火场的最高温区域,对快速有效地降温灭火不利,无法将人们的生命或财产损失减少到最小。
市场上现有的较为智能的消防水炮设备,一般都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尽管这种消防设备弥补了传统消防水炮的一些不足,但其中的硬件部件价格昂贵,难以普遍装备,对于一些财政不宽裕的地方消防单位来说,所需的列装费用更是无法承担。
鉴于上述客观事实,迫切需要一种高性价比的能自动识别火场最高温度点,并且能自动优先对最高温度点快速高效地进行降温灭火的新型消防水炮系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考虑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基于红外温度传感器的自主寻的消防水炮系统。本实用新型可在无人操控的情况下自动识别起火油罐的最高温度点,并驱动移动水炮对该点进行自动喷水降温。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大型油罐等设施火警升级时,消防人员可撤离到安全距离之外,水炮则仍可自动寻找火场最高温点并进行降温灭火任务,从而有效保护消防人员的生命安全,减小事故造成的损失。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红外温度传感器的自主寻的消防水炮系统,包括有输入系统、控制系统以及输出系统,输入系统的输出端与控制系统的输入端连接,控制系统的输出端与输出系统的输入端连接,输出系统则驱动消防水炮进行灭火降温工作。
本实用新型基于红外温度传感器的自主寻的消防水炮系统由于采用包括有输入系统、控制系统以及输出系统的结构,输入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循环转动,通过红外温度传感器获取温度数据,并以电压的形式输出到控制系统的输入端,控制系统接收到输入系统的输出信号后,由A/D转换模块将代表温度的电压值转换为数字量并输入到单片机,单片机进行数据处理并将数据处理结果以相应脉冲形式输出到输出系统。输出系统接收到相应脉冲后作出相应的动作。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方法是单片机先将输入系统的输出电压通过A/D转换,转换成数字量,数字量不断变大则表明消防水炮不断对准高温点;数字量不断变小,则表明消防水炮偏离最高温点,在数字量转折突变时,表示已找到探测范围内的最高温度位置,控制系统(单片机)发送相关驱动脉冲到输出系统以驱动输出系统的动作。本实用新型可在无人操控的情况下自动识别起火油罐的最高温度点,并驱动移动水炮对该点进行自动喷水降温。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大型油罐等设施火警升级时,消防人员可撤离到安全距离之外,水炮则仍可执行灭火任务,从而有效保护消防人员的生命安全,减小事故造成的损失。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方便,具有很高的性价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工作原理图。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是基于红外温度传感器的自主寻的消防水炮系统,包括有输入系统、控制系统以及输出系统,输入系统的输出端与控制系统的输入端连接,控制系统的输出端与输出系统的输入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422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