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泥水两级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29761.2 | 申请日: | 2017-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233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2 |
发明(设计)人: | 刘亮;阮嘉炜;杨小瓯;奚斌斌;应旭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碧城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36/04 | 分类号: | B01D36/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隆源天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73 | 代理人: | 闫冬,刘湘舟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波市高***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泥水 两级 分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过滤沉淀分离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泥水两级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废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水添加絮凝剂后经输水管道排放至过滤桶装置,存在以下弊端:1.污水未经过预沉淀,导致过滤桶内容易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沉淀泥且滤袋容易堵,从而增加清理桶内沉淀泥和更换滤袋的次数;2.污水直接泵送至过滤桶,流速较大,容易对过滤桶内的滤袋和内套筒的龙骨架产生冲击作用,从而提高设备损坏频率。
鉴于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泥水两级分离装置,包括预沉桶、输送管和分离桶,所述预沉桶设有进水管、出水口和常闭排泥口,所述分离桶包括内筒和套设于所述内筒外的外筒,所述内筒和外筒共用一顶盖和底座,所述顶盖上设有进水口,所述输送管的一端与所述预沉桶的出水口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进水口相连接并与所述内筒相互贯通,所述内筒为龙骨架式,所述内筒内壁设有一滤袋,所述内筒底部设有贯通所述外筒外壁的出泥管,所述滤袋上设有一与所述出泥管相对应的出泥口,在泥水分离时,所述出泥管处于密封状态,所述外筒的外壁上设有清水出水口。
进一步,所述预沉桶和分离桶与所述输送管可拆卸连接,所述内筒和外筒的顶部与所述顶盖可拆卸连接,所述内筒和外筒的底部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所述出泥管与所述内筒和外筒之间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所述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均为螺纹连接。
进一步,所述螺纹连接处均设有密封橡胶圈。
进一步,所述输送管与所述出水口的连接端为活接头。
进一步,所述活接头上设有滤布。
进一步,所述预沉桶和外筒均为透明体。
进一步,所述预沉桶和外筒的外壁上均设有起吊环。
进一步,所述滤袋与所述内筒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所述清水出水口设有过滤纱布。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实用新型中的泥水两级分离装置,减少清理桶内沉淀泥和更换滤袋的次数,减少水对内筒内的滤袋和内筒的龙骨架冲击;2.采用密封橡胶圈,使得分离装置不渗漏絮凝物和清水;3.采用活接头,使输送管安装方便;4.采用透明体的设计,为方便观察絮凝物的沉淀量和滤袋的过滤效果;5.采用起吊环的设计,为方便外筒的安装与起吊,方便滤袋的更换,使预沉桶易于搬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泥水两级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泥水两级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一种泥水两级分离装置,包括预沉桶1、输送管2和分离桶3,所述预沉桶1设有进水管11、出水口和常闭排泥口12,所述分离桶3包括内筒31和套设于所述内筒31外的外筒32,所述内筒31和外筒32共用一顶盖33和底座34,所述顶盖33上设有进水口,所述输送管2的一端与所述预沉桶1的出水口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进水口相连接并与所述内筒31相互贯通,所述内筒31为龙骨架式,所述内筒31内设有一滤袋35,所述内筒31底部设有贯通所述外筒32外壁的出泥管36,所述滤袋35上设有一与所述出泥管36相对应的出泥口,在泥水分离时,所述出泥管36处于密封状态,所述外筒32的外壁上设有清水出水口32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碧城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碧城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297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凝胶离水装置
- 下一篇:一种肥料液体过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