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燃气取暖炉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22841.5 | 申请日: | 2017-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867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2 |
发明(设计)人: | 石煜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煜 |
主分类号: | F24C3/00 | 分类号: | F24C3/00;F24C3/08;F24C3/12;F24C1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04 湖南省长沙市***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气 暖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取暖设备,具体是一种燃气取暖炉。
背景技术
现有燃气取暖炉内胆的装配方式一般是由若干盖体配合装配而成,盖体之间通过焊接等方式实现密封,该结构组装难度大、工序多,导致其装配效率较低,而且装配精度较差,容易出现漏气等现象;此外,内胆一般包括聚热箱和排气箱,彼此之间的内腔通过导气圈相互连通,导气圈除了起连通作用外,还起到连接和支承排气箱的作用,导致导气圈需要长时间承受排气箱的重力,因此,长时间使用后,连接位置容易开裂,导致漏气;另外,由于需要承受排气箱的重力,聚热箱与排气箱之间难以保证相互平行的装配工艺,导致内胆整体形变严重,影响整机的装配和受力;传统的取暖炉一把需要通过机体上的操控面板实现操控,用户每次操控都要靠近机体才能实现,操作比较麻烦,而且操控面的功能有限,用户可以实现的操控受到一定限制,而且用户不能随时随地查看到取暖炉的相关信息。因此,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对传统的燃气取暖炉做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内胆生产效率高、结构稳固可靠、气密性好、使用寿命长,整机具有遥控功能、智能程度高的燃气取暖炉。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燃气取暖炉,包括壳体、内胆、燃烧发热装置和控制电路板,内胆固定于壳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一体成型,其设置有聚热箱和排气箱,聚热箱内腔连通排气箱内腔,聚热箱与排气箱采用铆合压接的方式相互配合,聚热箱与排气箱之间设置有固定板;排气箱上设置有烟囱连通其内腔,烟囱一端伸出于排气箱顶部,另一端连通排气箱底部的排烟口;燃烧发热装置上的燃烧管伸入聚热箱内;控制电路板上设置有用于实现遥控控制的无线通讯模块。内胆的一体成型工艺,减少装配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工人的劳动量减少,而且气密性更好,有效防止漏气;固定板使聚热箱与排气箱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结构强度更高,使用寿命延长,而且定位更准确;无线通讯模块使燃气取暖炉可与遥控器或智能设备无线连接,实现远程控制的效果,操作方便,而且性能可靠。
所述聚热箱设有相互连通的导烟腔和燃烧腔;导烟腔上对应设有第一连接部件,排气箱对应设有第二连接部件,第一连接部件与第二连接部件相互压紧,实现聚热箱与排气箱的稳固连接;燃烧腔底部设置有一个以上透气孔,侧部设有装配孔,燃烧管通过装配孔设置于燃烧腔内。第一连接部件与第二连接部件分别以一公一母的结构实现彼此的压紧,操作便捷,而且结构稳固,有效的防止漏气;导烟腔扁平设置,热量分布面积大,发热效果更佳;燃烧腔用于容纳燃烧管,以产生热量,装配孔供燃烧管从聚热箱的侧部插设装配,透气孔为燃气燃烧提供所需的氧气。
所述固定板两侧分别连接聚热箱和排气箱,固定板为截面呈平形、波浪形或锯齿形的金属板块,固定板两侧面相互平行。固定板的截面结构能有效提高固定板横向方向的强度,避免其容易变形;固定板两侧边相互平行,有效保证聚热箱与排气箱之间相互平行配合,装配定位更准确,装配效果更好。
所述无线通讯模块的信号收发方式为蓝牙、红外线或WIFI等,无线通讯模块使本取暖炉可实现远程遥控操控,用户可通过匹配的遥控器和装载用相应APP的智能设备进行操控,操作简单,而且用户可在遥控器或智能设备上查看相关信息或进行不同的功能设置。智能设备包括智能手机、联网PC、平板电脑等。
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置有显示模块和操控模块,壳体对应显示模块和操控模块设有操控面板;操控模块的控制方式包括按键,旋钮和/或触摸。
所述壳体包括面板、背板、侧板、顶板和底板;内胆前侧设有燃烧透明区,面板对应燃烧透明区设有观察区,燃烧透明区和观察区可方便用户观察燃烧管的工作状况;顶板对应烟囱设有通孔,顶板和/或侧板上设有格栅结构,使壳体内空气流通,形成对流风;背板对应排烟口设有排烟镂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煜,未经石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228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