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气净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15548.6 | 申请日: | 2017-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680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2 |
发明(设计)人: | 寿鹿;廖一波;许雪峰;徐却飞;沈旭东;周云;王金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泓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D53/86 | 分类号: | B01D53/86;B01D53/72;B01D46/10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知桥律师事务所33256 | 代理人: | 王梨华,陈丽霞 |
地址: | 310053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化装置,尤其涉及空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脲醛树脂、酚醛树脂具有价格低廉、抗腐耐用的特点,用脲醛树脂生产的人造板已广泛应用于室内装修建材中;另外室内装修材料中大量使用的油漆、胶水等也带来了voc、苯等大量化学污染。因此中装修材料中游离出的甲醛、voc、苯等化学污染物对室内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对人体健康也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如何消除室内空气中的化学污染,已成为室内环境安全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
室内化学污染清除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室内通风法;②单纯光触媒催化技术和冷触媒法,以催化为主,使多种有害有味气体分解成无害无味物质,不产生二次污染,但效率较低;③空气负离子技术,采用热电效应的负离子量能原料,电离空气及空气中的水分,产生负离子,可起到净化室内空气的作用;④植物净化,如绿萝等;⑤物理吸附技术,比如用活性炭吸附有害物质而达到消除室内污染的目的;⑥臭氧氧化法,臭氧与极性有机化合物如甲醛反应,导致不饱和的有机分子破裂,使臭氧分子结合在有机分子的双键上,生成臭氧化物,从而达到分解甲醛的目的;⑦生物化学技术,是指微生物以有机物为其生长的碳源和能源而将其氧化、降解为无毒、无害的无机物的方法。
以上室内化学污染的清除方法,或采用化学的方法清除甲醛,其清除甲醛的效果不明显,易造成二次污染;负离子方法,无二次污染,但效果较为缓慢;采用催化方法由于不能催化剂充分接触污染物,所以催化分解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效果差、易造成二次污染的缺点,提供了空气净化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空气净化装置,包括净化球,净化球内混合有催化剂,还包括球罩,球罩包括可开合的上球罩和下球罩,净化球有多个且均放置在球罩内,净化球上设有多个用于增大与空气接触面积的吸附小孔,上球罩的上端安装有将空气向上抽取的风扇,风扇的下方安装有过滤网,净化球附着在上球罩的内壁上,还包括安装在上球罩下端并与上球罩同轴设置的圆挡板,圆挡板的直径小于上球罩的最大直径,下球罩内均设有多根贯穿下球罩的导气管,导气管两端均为开口,导气管上设有多个导气孔,净化球放置在下球罩内并填充在导气管周围。通过风扇将空气向上抽取,使空气依次经过下球罩和上球罩上的净化球进行有害气体的催化分解,净化效率高,结构简单,方便安装和使用。
作为优选,净化球内的催化剂为二氧化锰、二氧化铈。
作为优选,净化球的直径不超过2mm。
作为优选,导气管均为螺旋型管。
作为优选,上球罩和下球罩的一侧相互铰接,上球罩和下球罩的另一侧通过卡扣开合。
作为优选,下球罩的底部安装有重块。通过重块的设置能保证下球罩始终位于上球罩的下方,防止装置倾覆。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通过风扇将空气向上抽取,使空气依次经过下球罩和上球罩上的净化球进行有害气体的催化分解,净化效率高,结构简单,方便安装和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净化球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净化球、2—球罩、3—风扇、4—圆挡板、5—过滤网、6—导气管、11—吸附小孔、21—上球罩、22—下球罩、23—卡扣、61—导气孔、221—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空气净化装置,如图所示,包括净化球1,净化球1内混合有催化剂,还包括球罩2,球罩2包括可开合的上球罩21和下球罩22,上球罩21的上端和下端开口,下球罩22的上端开口,下球罩22的侧壁上设有多个用于空气流通的镂空槽,净化球1有多个且均放置在球罩2内,净化球1上设有多个用于增大与空气接触面积的吸附小孔11,上球罩21的上端安装有将空气向上抽取的风扇3,风扇3的下方安装有过滤网5,净化球1附着在上球罩21的内壁上,还包括安装在上球罩21下端并与上球罩21同轴设置的圆挡板4,圆挡板4的直径小于上球罩21的最大直径,下球罩22内均设有多根贯穿下球罩22的导气管6,导气管6两端均为开口,导气管6上设有多个导气孔61,净化球1放置在下球罩22内并填充在导气管6周围。
净化球1内的催化剂为二氧化锰、二氧化铈。
净化球1的直径不超过2mm。
导气管6均为螺旋型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泓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未经杭州泓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155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