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稻渔互作系统中的沉积物采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93132.9 | 申请日: | 2017-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510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7 |
发明(设计)人: | 宋超;胡庚东;邴旭文;范立民;郑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1/10 | 分类号: | G01N1/1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104 | 代理人: | 殷红梅,张仕婷 |
地址: | 21408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稻 渔互作 系统 中的 沉积物 采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稻渔互作系统中的沉积物采集装置,属于水产学科渔业生态环境研究领域。
背景技术
稻渔互作系统是一种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生产方式。从生态学上讲,是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引进鱼种群后而形成的以稻和鱼为主导生物的稻渔共生生态系统。我国稻渔互作种养历史悠久,但是发展水平较低,主要技术难点是没有精确地定量该系统的绝对生产力,以确定水产品的综合放养数量和最终产量。因此,开展稻鱼互作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合理配比、环境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等基础研究,有利于标准化的稻鱼互作生产体系建设。
沉积物是稻渔互作系统里主要的物质循环场地和生产力源,其体现方式是有机质含量水平。如何有效采集沉积物是可否精确定量沉积物中总有机质含量的关键。在稻渔互作系统,水稻的有效栽植深度一般为12至15cm。因此,精确采集该范围深度的沉积物是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稻渔互作系统中的沉积物采集装置,其优点是操作简单、快捷,可精确采集固定深度的沉积物。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稻渔互作系统中的沉积物采集装置,包括A管和B管;所述A管上下两端均开口,在A管上端设有第一拉手和第二拉手;所述B管上端开口,下端闭口,B管的上端设有刻度;所述B管的直径小于A管的直径。
所述第一拉手和第二拉手均为半圆环,固定于A管两侧。
所述第一拉手和第二拉手为尼龙编织绳。
所述A管和B管的材质均为PVC管。
所述A管直径30mm,管长100cm;B管直径25mm,管长115cm。
所述第一拉手和第二拉手距离A管顶部20-25cm。
所述刻度为30cm的准确刻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能够精确采集有效栽植深度为12-15cm的水稻中沉积物,其操作简单、快捷,可精确采集固定深度的沉积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A管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B管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A管;2、第一拉手;3、第二拉手;4、B管;5、刻度。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稻渔互作系统中的沉积物采集装置,包括A管1和B管4;所述A管1上下两端均开口,在A管1上端设有第一拉手2和第二拉手3;所述B管4上端开口,下端闭口,B管4的上端设有刻度5;所述B管4的直径小于A管1的直径。
所述第一拉手2和第二拉手3均为半圆环,固定于A管1两侧。
所述第一拉手2和第二拉手3为尼龙编织绳。
所述A管1和B管4的材质均为PVC管。
所述A管1直径30mm,管长100cm;B管4直径25mm,管长115cm。
所述第一拉手2和第二拉手3距离A管1顶部20-25cm。
所述刻度5为30cm的准确刻度。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两手分别拉住第一拉手2和第二拉手3,垂直将A管1插入沉积物中,插入深度约为12-15cm,稳定约1分钟后,缓慢将A管1拔出。随后将B管4从顶部插入A管1中,缓慢将A管1底部的沉积物推出,纳入收集袋中。利用B管4顶部的标尺,能够准确计算收集袋中圆柱状沉积物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操作方便,快捷,可精确采集固定深度的沉积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931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病人生理指标检验的化验样品转运装置
- 下一篇:一种浮游生物收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