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婴儿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91244.0 | 申请日: | 2017-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818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2 |
发明(设计)人: | 黄兵修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兵修 |
主分类号: | B62B7/06 | 分类号: | B62B7/06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广盈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44339 | 代理人: | 陈业胜 |
地址: | 528306 广东省中***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婴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婴儿车,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婴儿车。
背景技术
传统的婴儿车折叠过程繁琐,折叠后的体积较大,且通常由把手下管与后脚管扣接,而把手下管、后脚管与连接管形成三角形,造型复杂且不美观。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我们研制了一种改进的新型婴儿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婴儿车,有效解决传统的婴儿车折叠过程繁琐、折叠后的体积较大、把手下管、后脚管与连接管形成三角形导致的造型复杂且不美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婴儿车,包括轮子、把手1、把手下管2、后脚管3、前脚管4、扶手5、坐架6、前连接管7、后连接管8,所述后脚管3、前脚管4、扶手5、坐架6在同一端铰链连接,前脚管4的另一端与前连接管7一端铰链连接,前连接管7另一端与后连接管8一端铰链连接,后连接管8另一端与把手下管2铰链连接,后连接管8中部与后脚管3中部铰链连接,扶手5另一端与把手下管2的铰链连接处位于后连接管8与把手下管2铰链连接处的上方,坐架6上套有可延轴向移动的活动套6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活动凸块21以及容纳活动凸块21的容纳腔81,所述活动凸块21位于把手下管2底部并由解扣装置9调节其伸缩,所述容纳腔81位于后连接管8中部,所述活动套61与后连接管8铰链连接处位于后连接管8与把手下管2铰链连接处与容纳腔81之间。
所述把手下管2底部设有小轮22。
所述扶手5和前脚管4因折叠而靠近后由挂耳51和卡块41卡接固定。
所述把手1与把手下管2铰链连接。
所述容纳腔81顶部与活动凸块21顶部互相平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该新型婴儿车包括轮子、把手、把手下管、后脚管、前脚管、扶手、坐架、前连接管、后连接管,所述后脚管、前脚管、扶手、坐架在同一端铰链连接,前脚管的另一端与前连接管一端铰链连接,前连接管另一端与后连接管一端铰链连接,后连接管另一端与把手下管铰链连接,后连接管中部与后脚管中部铰链连接,扶手另一端与把手下管的铰链连接处位于后连接管与把手下管铰链连接处的上方,坐架上套有可延轴向移动的活动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活动凸块以及容纳活动凸块的容纳腔,所述活动凸块位于把手下管底部并由解扣装置调节其伸缩,所述容纳腔位于后连接管中部,所述活动套与后连接管铰链连接处位于后连接管与把手下管铰链连接处与容纳腔之间。折叠时,控制解扣装置将活动凸块缩回而脱离容纳腔,将把手下管向前下方推压,扶手与前脚管相互靠近,前连接管和后连接管也相互靠近,活动套移动,坐架和后连接管也向把手下管靠近,即可将婴儿车折叠,十分简便快捷,且把手下管与后连接管扣接,没有多余的三角形结构,造型简洁美观。所述把手下管底部设有小轮,便于与轮子配合使得折叠后的婴儿车仍然可以竖立放置,且可以竖立状态用手推动,省心省力。所述扶手和前脚管因折叠而靠近后由挂耳和卡块卡接固定,让折叠后的婴儿车保持稳定状态。所述把手与把手下管铰链连接,进一步减小婴儿车的体积。所述容纳腔顶部与活动凸块顶部互相平行,便于活动凸块滑入容纳腔内。
这样能有效解决传统的婴儿车折叠过程繁琐、折叠后的体积较大、把手下管、后脚管与连接管形成三角形导致的造型复杂且不美观的问题,并且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美观耐用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展开完毕的侧视图。
图3为图2A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折叠过程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折叠完毕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兵修,未经黄兵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912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跟随行走智能婴幼儿车
- 下一篇:婴儿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