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遮光圈及微型镜头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84286.1 | 申请日: | 2017-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908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9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志刚 |
主分类号: | G02B5/00 | 分类号: | G02B5/00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海融科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4377 | 代理人: | 陈志超,李勇 |
地址: | 51140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遮光 微型 镜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镜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遮光圈及微型镜头。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拍照技术的发展,对手机镜头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手机镜头一般由多个镜片组合而成,为了遮挡多余的光线,在镜片之间安装有遮光圈。
如图1所示的现有手机镜头装配示意图和图2所示的现有手机镜头爆炸图,所述手机镜头包括镜室1,依次收纳设置在所述镜室1内的第一镜片2,第一遮光圈3,第二镜片4,第二遮光圈5,第三镜片6。拍照时,光线沿着第三镜片6,第二遮光圈5,第二镜片4,第一遮光圈3,第一镜片2进入镜头。第二遮光圈 5和第一遮光圈3依次过滤掉多余光线。以上第一遮光圈3和第二遮光圈5结构相同,只是尺寸规格略异,以下介绍中统称遮光圈7。
如图3所示的遮光圈7正示图,所述遮光圈7为圆环状,厚度为0.02MM左右。所述遮光圈7构成为:基板8及附着在所述基板8两侧的遮光层9,所述基板8的材料为PET。
如图4所示的第一种现有遮光圈7在图3所示B-B线上剖面示意图,所述遮光圈7包括上底面11,下底面12,内孔壁10,外壁13。所述内孔壁10垂直于上底面11和下底面12。该技术的缺陷为:在拍照时,当入射光线平行于所述内孔壁10时,光线完美地进入镜头,但同时有部分入射光线不平行于所述内孔壁10时,尽管所述内孔壁10很薄,依然会产生反射光线进入镜头,影响成像质量,造成图片光斑。
如图5所示的第二种现有遮光圈7在图3所示B-B线上剖面图,所述遮光圈7包括上底面11,下底面12,内孔壁10,外壁13,所述内孔壁10沿所述上底面11向所述下底面12方向设置有第一反光斜面14。所述第一反光斜面14可将部分角度入射的光线反射出去,可减少所述内孔壁10反射进入镜头的光线,可提升成像质量,减少图片光斑。该技术的缺陷为:PET基材外露,而且第一反光斜面为光滑面,光线照射该光滑面反光后还会产生杂光;所述遮光圈很薄,组装到镜头时难以区分其正反面,造成组装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背景技术中遮光圈内孔壁产生反射光进入镜头,影响成像质量,造成图片光斑的问题。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遮光圈及微型镜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遮光圈设置在微型镜头的镜片之间,为圆环状,包括上底面,下底面,内孔壁,外壁,所述内孔壁沿所述上底面向所述下底面方向设置有第一反光斜面,所述内孔壁沿所述下底面向所述上底面方向设置有第二反光斜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反光斜面和所述第二反光斜面上设置有涂层。
优选的,所述涂层的材质为可导电材料。
优选的,所述涂层的材料为炭黑。
优选的,所述涂层表面为粗糙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反光斜面与所述上底面的夹角A∈[100°,170°]。
优选的,所述第一反光斜面与所述上底面的夹角A=135°。
优选的,所述第二反光斜面与所述下底面的夹角B∈[100°,170°]。
优选的,所述第二反光斜面与所述下底面的夹角B=135°。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微型镜头,包含有镜室,收纳设置在所述镜室内的至少一个镜片,至少一个遮光圈,所述遮光圈为前述的遮光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内孔壁沿所述上底面向所述下底面方向设置有第一反光斜面,所述内孔壁沿所述下底面向所述上底面方向设置有第二反光斜面,第一反光斜面和第二反光斜面功能相同,安装时不用区分方向,可方便所述遮光圈被组装在镜头上;在所述第一反光斜面和第二反光斜面上设置粗糙、可导电的炭黑涂层,具有吸收光线功效,粗糙表面产生漫反射可进一步降低光线反射,涂层的导电性可防止尘埃附着,减少尘埃污染镜片的可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手机镜头装配示意图;
图2为现有手机镜头爆炸图;
图3为遮光圈正示图;
图4为现有第一种遮光圈在图3中B-B线上剖面示意图;
图5为现有第二种遮光圈在图3中B-B线上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遮光圈在图3中B-B线上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遮光圈在图3中B-B线上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志刚,未经陈志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842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光学透镜制造装置
- 下一篇:一种罗兰圆结构的Bragg衍射双光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