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颅内放、化疗一体双腔子母囊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82355.5 | 申请日: | 2017-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622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3 |
发明(设计)人: | 高伟达;王悦娜;张金伟;刘菲;王业伟;蔡金全;刘洋;张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N5/10 | 分类号: | A61N5/10;A61M3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李林 |
地址: | 15008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放疗 化疗 内管道 外管道 内壁 本实用新型 供药管道 双腔管道 双层囊 颅内 外壁 子母 恶性脑胶质瘤 颅内恶性肿瘤 化疗药物 不连通 穿刺点 有效地 包覆 充气 分隔 漏出 双腔 一体化 治疗 应用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颅内放、化疗一体双腔子母囊,其包括子母双层囊、双腔管道以及供药管道,所述子母双层囊包括外壁与内壁,外壁与内壁之间的间隙充气,内壁的内部分隔为相互不连通的子囊与母囊;所述双腔管道,具有位于内部的内管道以及包覆在内管道外侧的外管道,使所述内管道与所述子囊相连通,所述外管道与所述母囊相连通;所述供药管道包括一根放疗管道与一根化疗管道,所述放疗管道与所述内管道相连通,所述化疗管道与所述外管道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利用双腔两囊的组合,使内放疗、内化疗得到一体化,还可以有效地避免放疗、化疗药物从穿刺点漏出,其适用于颅内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尤其是恶性脑胶质瘤的内放疗、内化疗应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颅内肿瘤放疗、化疗一体两用的双腔子母囊,其主要应用于颅内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需进一步内放疗及内化疗的患者,利用这一装置一方面可以定期提高内放疗的放射剂量,另一方面可以定期进行肿瘤内化疗用药,并可以使内化疗药物尽可能分布均匀。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2008年1月刘爱军发明了《微创植入式放疗囊》,其可以完成肿瘤的内放疗,不具有化疗功能;1992年9月李爱民发明了《胶质瘤化学治疗囊》,具有化疗功能,不具备内放疗功能;2012年张磊发明了《一种多功能颅内肿瘤间质放化疗泵》,将放、化疗功能融为一体,但其颅内为管状结构,不具备放疗药物储存功能。
有关文献报道方面:2007年《复发性胶质瘤经放疗囊近距离放疗临床研究》一文中,报道应用自制放疗囊系统治疗复发胶质瘤;2016年莫万彬在《阿霉素控缓释局部化疗在颅内恶性肿瘤术中的应用》一文中采用Ommaya囊,将其导管开口置于瘤腔内,注入阿霉素进行肿瘤内化疗;2011年陈卫东在《脑胶质瘤术后间质化疗与放疗联用的临床观察》一文中利用125I-Na作为内照射源进行内放疗,将内放疗与内化疗联合用于胶质瘤治疗;现有报道利用放疗囊(单囊、单腔)进行间质近距离肿瘤内放疗;利用化疗囊(单囊、单腔)进行脑室内或肿瘤局部给药治疗恶性胶质瘤、脑转移瘤等。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颅内放、化疗不能同时由一个器械一体化完成;
2、在放疗方面:1)常规放疗为保护正常脑组织,其放疗剂量不应超过60Gy,对于某些肿瘤难以达到放射致死量,存在剂量不足缺点;2)放射粒子植入放射源具有衰减性,放射剂量难以长久保持稳定,其更换、取出常常需要开颅手术来处理,可重复操作性差,另外由于手术情况多变,其放射治疗计划的实施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3、在化疗方面:1)常规系统化疗由于血脑屏障存在,颅内难以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2)颅内化疗药物多经过腰穿给药或经过化疗囊给药,两者存在药物分布不均匀性;腰穿给药操作复杂,还有腰部损伤及增加神经根、脊髓化学损伤、脊髓抑制等不足;另外既往报道和发明的内化疗囊均为管状头端,给药具有药物分布面积小、不均匀的缺点;
4、既往穿刺化疗囊(单层囊壁)化疗时,有放疗、化疗药物从穿刺点漏出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颅内放、化疗一体双腔子母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颅内放、化疗一体双腔子母囊,其特征在于:包括子母双层囊、双腔管道以及供药管道,其中:
所述子母双层囊包括外壁与内壁,外壁与内壁之间的间隙充气,内壁的内部分隔为相互不连通的子囊与母囊;
所述双腔管道,具有位于内部的内管道以及包覆在内管道外侧的外管道,内管道与外管道之间用支撑件撑开,所述内管道与所述子囊相连通,所述外管道与所述母囊相连通;
所述供药管道包括一根放疗管道与一根化疗管道,所述放疗管道与所述内管道相连通,所述化疗管道与所述外管道相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未经哈尔滨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823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叶准直器及放射治疗装置
- 下一篇:一种高层建筑快速逃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