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绕十三边结头自动解开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66498.7 | 申请日: | 2017-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578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发明(设计)人: | 戴隆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瑞隆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54/70 | 分类号: | B65H54/7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4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边 自动 解开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针织机电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绕十三边自动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缝制在针织衣服的肩缝处、裆缝处以及连接等部位,以起到针织服装的加固作用的织带,在针织行业称为十三边。而一般针织企业均采用人工方法或机械装置将每绞十三边绕散到辅料箱中,再缝制到衣服上,机械装置将每胶十三边绕散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十三边打结的现象,然后需要采用人工方法将打结处拨开。由于这种方式需要专人操作,既费时又费力,已经远远赶不上现代化针织企业的生产节奏。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针对缺乏绕十三边结头自动解开装置,而研制的一种能快速自动解开在十三边绕制过程中十三边打结的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绕十三边结头自动解开装置主要由气缸(1-1)、伸缩杆(1-2)、回钩杆(1-3)、V形槽(3-1)、卡环(3-2)、六角螺杆(3-3)组成。回钩杆(1-3)固定在伸缩杆(1-2)的前端,伸缩杆(1-2)位于气缸(1-1)的前端,回钩杆(1-3)前端两侧同为J形钩子,它可拉动卡环(3-2)往气缸方向移动;在螺杆弹簧(3-5)作用下,卡环(3-2)亦可拉着回钩杆(1-3)往相反方向移动。V形槽(3-1)可与卡环(3-2)作同步移动。
V形槽(3-1)为扁平状,位于六角螺杆(3-3)前端,六角螺杆(3-3)为六棱柱,卡环(3-2)为圆形,位于V形槽(3-1)尾端和六角螺杆(3-3)前端,其特征是,回钩杆(1-3)两个J形钩子间距与六角螺杆(3-3)截面的两个对边之间垂直距离相等;卡环(3-2)直径大于回钩杆(1-3)的前端的两个J形钩子外侧之间宽度。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利用传感器及气缸能自动解开十三边绕制过程中的结头,装置灵敏度高、安全可靠。
2.该装置自动化程度高,完全代替人工操作,提高了劳动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1.一种绕十三边结头自动解开装置正常工作示意图;
附图2.十三边打结时,十三边处于绷紧拉直状态,六角螺杆移动示意图;
附图3.气缸工作,回钩杆回缩,十三边结头松动示意图;
附图4.带有十三边结头自动解开装置的十三边自动打散机工作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气缸(1-1)、伸缩杆(1-2)、回钩杆(1-3)、限位杆a(2-1)、限位杆b(2-2)、V形槽(3-1)、卡环(3-2)、六角螺杆(3-3)、螺杆固定座a(3-4)、螺杆弹簧(3-5)、螺杆固定座b(3-6)、螺杆尾板(3-7)、传感器支架(3-8)、十三边线筒(4)、十三边(5)、打散轮(6)、打散电机(7)。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绕十三边结头自动解开装置所述限位杆a(2-1)、限位杆b(2-2)的孔径相同,圆孔位置相对,圆孔与V形槽(3-1)高度相同。
回钩杆(1-3)固定在伸缩杆(1-2)的前端。回钩杆(1-3)前端的两侧为一对J形钩子,两钩子间距与六角螺杆(3-3)截面的两个对边之间垂直距离相等。
卡环(3-2)为圆形,位于V形槽(3-1)位于V形槽(3-1)尾端和六角螺杆(3-3)前端,其直径大于回钩杆(1-3)前端的两个J形钩子外侧之间宽度。
如图2所示,螺杆弹簧(3-5)套在六角螺杆(3-3)上,并被固定在螺杆固定座a(3-4)与螺杆固定座b(3-6)之间。
传感器支架(3-7)为U形,支架内壁两侧在相同位置装有对射型光电传感器。
V形槽(3-1)为扁平状,位于六角螺杆(3-3)前段。螺杆尾板(3-7)同为扁平状,且都垂直于限位杆a(2-1)、限位杆b(2-2)。V形槽(3-1)与螺杆尾板(3-7)转动角度相同。
螺杆尾板(3-7)高度与六角螺杆(3-3)截面的直径相同,其垂直方向与V形槽(3-1)相同。
六角螺杆(3-3)为六棱柱,螺杆固定座a(3-4)与螺杆固定座b(3-6)的孔径同为六边形,六角螺杆(3-3)通过螺杆固定座a(3-4)与螺杆固定座b(3-6)孔径前后移动时,可避免由于六角螺杆(3-3)自转而造成十三边(5)在V形槽(3-1)打结以及螺杆尾板(3-7)以非垂直角度进入传感器支架(3-8),影响射型光电传感器对其探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瑞隆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瑞隆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6649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纺织设备
- 下一篇:一种具有伽马射线防护功能的驱动装置及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