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楔横轧轴类零件两端面平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63019.6 | 申请日: | 2017-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892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1 |
发明(设计)人: | 朱传宝;张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中兴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19/00 | 分类号: | B21D19/00 |
代理公司: | 济南誉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37240 | 代理人: | 李茜 |
地址: | 27110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楔横轧轴类 零件 端面 平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类零件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楔横轧轴类零件两端面平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回转体轴类金属零件轧制成型时,两端料头是经过安装在轧辊上的上下切刀切除的,两端料头掉落后容易在轴的两端留下不规则毛刺。为了后序加工的需要,需对轴的两端进行平整,传统的方法是待零件温度达到常温后,人工在砂轮机上进行磨削,存在加工效率低,能耗高,粉尘大不利于操作者健康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楔横轧轴类零件两端面平整装置,经楔横轧轧制出来的轴类零件,通过左右水平布置的两个伸缩锤头对零件两端面进行打压,以平整两端面切割后留下的毛刺,使零件两端面平整,无需后序加工。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提供一种楔横轧轴类零件两端面平整装置,该平整装置包括底板、安装在底板上表面的轴类零件放置架以及对称设置在放置架左右两端的击打机构;所述击打机构包括滑动连接在底板上的移动箱体、安装在移动箱体内部的第一气缸以及驱动移动箱体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第一气缸活塞杆伸出移动箱体,所述第一气缸活塞杆末端固接锤头,所述锤头轴线延长线与轴类零件轴线延长线重合;所述驱动机构为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固定安装在底板上,所述第二气缸活塞杆与移动箱体固接。
轴类零件轧制成型并经热校直机校直后,转移至放置架上,启动第一气缸利用锤头击打轴类零件端面,由于轴类零件经热校直机校直后温度还比较高,维持在700-900℃,因此击打的方式可以对轴两端面进行二次塑性加工,达到平整两端端面毛刺的目的。
作为优选,所述放置架包括底座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为两块,两块支撑板对称固接在底座上表面,所述底座与底板固接,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弧形放置槽,所述轴类零件两端放置在弧形放置槽内。
作为优选,所述弧形放置槽弧面上设有凸起,所述凸起沿弧形放置槽弧面设置。轴类零件放置在弧形放置槽内通过凸起可以将轴类零件卡住,避免轴类零件发生窜动,确保了后续击打过程的顺利进行。
作为优选,所述移动箱体与底板滑动连接具体为,所述底板上表面设有滑道,所述滑道沿底板长轴所在方向,所述移动箱体底面固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位于滑道内,所述滑块与滑道相适应,所述滑块可以在滑道内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第一气缸动作可以带动锤头对轴类零件端面进行敲击,以平整两端面切割后留下的毛刺,使零件两端面平整。
2、加工效率高,能耗低,加工过程不会产生粉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放置架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
1、底板,2、底座,3、支撑板,4、弧形放置槽,5、凸起,6、移动箱体,7、第二气缸,8、锤头,9、轴类零件,10、第一气缸,11、滑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底板1、安装在底板1上表面的轴类零件放置架以及对称设置在放置架左右两端的击打机构。
所述放置架包括底座2和支撑板3,所述支撑板3为两块,两块支撑板3对称固接在底座2上表面,所述底座2与底板1固接。如图3所示,所述支撑板3上设有弧形放置槽4,所述轴类零件9两端放置在弧形放置槽4内。为了防止轴类零件在弧形放置槽4内发生窜动,所述弧形放置槽4弧面上设有凸起5,所述凸起5沿弧形放置槽4弧面设置。轴类零件9放置在弧形放置槽4内通过凸起5可以将轴类零件卡住,避免轴类零件发生窜动,确保了后续击打过程的顺利进行。
所述击打机构包括滑动连接在底板1上的移动箱体6、安装在移动箱体6内部的第一气缸10以及驱动移动箱体6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第一气缸10通过导气管与气泵连接。所述第一气缸10活塞杆伸出移动箱体6,所述第一气缸10活塞杆末端固接锤头8,所述锤头8轴线延长线与轴类零件9轴线延长线重合,第一气缸10动作可以带动锤头8对轴类零件9端面进行敲击,以平整两端面切割后留下的毛刺,使零件两端面平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中兴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山东中兴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6301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