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野外林木固定样方边界标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548670.6 | 申请日: | 2017-05-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063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9 |
| 发明(设计)人: | 黄智军;马祥庆;刘青青;张颖;程浩;邹显花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农林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A01G17/00 |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 地址: | 350002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野外 林木 固定 边界 标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野外林木固定样方边界标识装置。
背景技术
植物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调查植物生态系统多样性特征对认识森林生态系统的群落组成、功能及演替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野外长期调查森林蓄积量、生物量、生长情况和生物多样性等测定和评估大都是通过划标准样方来进行调查研究。目前,对于野外标准样方的布设方法,通常是通过在样方的四个角各插入一根水泥桩或者塑料管来确定标准样方,该方法在茂密的森林里桩或者管不明显,难以被发现,塑料管容易被人为破坏而难以找回。因而,给野外植被长期监测调查带来困难和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野外林木固定样方边界标识装置,不仅结构设计合理,而且高效便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野外林木固定样方边界标识装置,包括若干根标识杆,所述标识杆包含从上到下顺序设置的上管、中管以及尖端,所述中管与尖端沉入地表,所述上管与中管之间经穿设两者的连接杆可拆连接在一起,所述上管上设置有线轮装置,所述中管内设置有红外线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中管与尖端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中管与连接杆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管套设在连接杆上。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与上管的连接部、上管均置于地表之上。
优选的,所述上管的外表面设置有不同颜色相间的警示条。
优选的,所述上管的顶部设置有端盖。
优选的,所述线轮装置包含设置在上管内的绕线盘,所述绕线盘内设置有涡轮弹簧,所述涡轮弹簧的一端固定在绕线盘上,所述涡轮弹簧的另一端与牵引线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牵引线顺着涡轮弹簧的螺旋方向缠绕在涡轮弹簧上,所述牵引线的另一端穿过上管上的出线孔后设置有用以卡住出线孔的拉环。
优选的,所述线轮装置设置在上管的1/2~5/6高度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且造价低廉,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红外线感应器快速找到标识位置,并且通过线轮装置可以迅速将样方围起来,方便测量,克服林地样方长期监测时,由于林密难以辨认或人为破坏而难以确定样方的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标识杆的构造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1-标识杆,101-上管,102-中管,103-尖端,104-连接杆,105-线轮装置,106-红外线传感器,107-端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2所示,一种野外林木固定样方边界标识装置,包括若干根标识杆1,所述标识杆1包含从上到下顺序设置的上管101、中管102以及尖端103,所述中管102与尖端103沉入地表,所述上管101与中管102之间经穿设两者的连接杆104可拆连接在一起,所述上管101上设置有线轮装置105,所述中管102内设置有红外线传感器106。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中管102与尖端103固定连接,便于插入地表,优选的,所述中管102的长度为25cm,所述尖端103的长度为5cm,但不局限于此;这样即使上管101倾倒或者被周围村民破坏仍然可以通过红外线感应器106找到标识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中管102与连接杆104螺纹连接,便于拆装连接杆104,以便测量过程中检查红外线感应器与更换电池等操作,所述连接杆104采用实心杆。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上管101套设在连接杆104上,便于拆装上管101。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104与上管101的连接部、上管101均置于地表之上,优选的,所述上管101的长度为120cm。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上管101的外表面设置有不同颜色相间的警示条,所述警示条可以采用红白相间的警示条,也可以采用黄白相间的警示条,并不局限于此。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上管101的顶部设置有端盖10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农林大学,未经福建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486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发电求救装置
- 下一篇:一种首饰链条打捻整形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