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防光套镜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43534.8 | 申请日: | 2017-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486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5 |
发明(设计)人: | 潘杨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杨辉 |
主分类号: | G02C9/00 | 分类号: | G02C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300 江苏省镇***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防光套镜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套镜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新型防光套镜。
背景技术
随着眼镜的发展,近视镜、太阳镜、偏光镜、老花镜、装饰镜等功能性眼镜越来越多,但眼镜对镜片的结构要求不同,并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想要兼顾却比较难,故而出现了套镜,即在一种眼镜上套另外一种眼镜。现有出现夹片式眼镜盒磁铁式眼镜,但是夹片式眼镜结构复杂,重力较重,使用不便,且容易脱落。
现有的磁铁式眼镜,采用磁铁作为连接结构的套镜,磁铁安装在镜框连接镜腿那侧,在佩戴时容易脱离,以及光学镜框与套镜框分离时,由于左右两块磁铁拆分不同步引起的眼镜折坏,造成套镜在使用时较为不方便,故而需要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新型防光套镜,通过利用磁性元件贴合,并设置特殊的鼻梁部夹扣,避免套镜的分离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新型防光套镜,其包括近视镜框,近视镜框具有安装近视镜片的近视卡槽;铰接于近视镜框两侧的镜腿;设置于近视卡槽且分别靠近两侧镜腿的母磁块,母磁块容置于近视卡槽内部;对应近视镜框的防光镜框,防光镜框具有安装防光镜片的防光卡槽;以及设置于防光卡槽且对应母磁块的子磁块,子磁块与母磁块相互吸引。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防光镜框鼻梁部具有卡合近视镜框鼻梁部的弯折部,弯折部由防光镜框鼻梁部向近视镜框鼻梁部延伸并向下弯折,卡合近视镜框鼻梁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近视镜框鼻梁部具有对应弯折部的容置部,容置部容置弯折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防光镜框还具有面向近视镜框的凹槽面,凹槽面贴合近视镜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凹槽面深度为0.4~1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可以获得包括以下技术效果:
1)利用磁性元件相互吸引,避免套镜分离。
2)磁性元件内置于卡槽,视线观察不到,美观大方。
3)防光镜框具有卡合近视镜框的弯折部,提高稳定性。
当然,实施本申请的任一产品必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新型防光套镜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另一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新型防光套镜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新型防光套镜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防光镜框示意图。
附图标记
近视镜框10,近视卡槽11,近视镜框鼻梁部12,凹槽部13,镜腿20,母磁块30,子磁块31,防光镜框40,防光卡槽41,防光镜框鼻梁部42,弯折部43,凹槽面44。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藉此对本申请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请一并参考图1与图2,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新型防光套镜立体图;图2是图1的另一示意图。如图所示,一种新型防光套镜包括近视镜框10,近视镜框10具有安装近视镜片的近视卡槽11;铰接于近视镜框10两侧的镜腿20;设置于近视卡槽11且分别靠近两侧镜腿20的母磁块30,母磁块30容置于近视卡槽11内部;对应近视镜框10的防光镜框40,防光镜框40具有安装防光镜片的防光卡槽41;以及设置于防光卡槽41且对应母磁块30的子磁块31,子磁块31与母磁块30相互吸引。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 近视镜框10装夹近视镜片,防光镜框40装夹防光镜片,两者是形状一致配套的可分整体。在室内使用时,可以取下防光镜框40,仅仅佩戴近视镜框10,提高近视用户视力,满足需求;而在室外,有阳光的时候,可以通过母磁块30与子磁块31的相互吸附作用,使得防光镜框40稳定贴合在近视镜框10上,同时利用防光镜片也就是偏光镜片消除强反射光线及散色光,使光线变的柔和,使人眼看到的景物能够清晰自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杨辉,未经潘杨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435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CMP‑11,7‑二氯‑4‑庚酮生产工艺
- 下一篇:高效姜黄素提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