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外科术后护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41335.3 | 申请日: | 2017-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686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发明(设计)人: | 李庆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庆荣 |
主分类号: | A61F13/14 | 分类号: | A61F13/14;A61M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弧形板 固定带 本实用新型 颈部固定套 术后护理 新型外科 连接带 气囊 弹性带末端 对称设置 工作负担 工作效率 固定效果 一端设置 弹性带 固定钩 固定环 舒适度 松紧度 康复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外科术后护理装置,包括弧形板,所述弧形板上设置有软绵垫,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固定带,所述两个固定带另一端均设置有弹性带,所述两个弹性带末端分别设置有固定钩与固定环;所述弧形板一端设置有连接带,所述连接带末端设置有颈部固定套;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固定带与颈部固定套的设置有利于对弧形板的固定,固定效果好,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的设置能够随时调节松紧度,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同时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大大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外科术后护理装置。
背景技术
临床上,对胸部进行外科手术后的患者通常需要用绷带进行捆绑固定以加速刀口愈合,而目前使用的绷带需要反复缠绕多圈进行固定,松紧度不易掌握,操作繁琐,医疗效果差,且术后的引流管不能随意从最佳部位引流出,导致引流效果差甚至引流管脱落,影响治疗效果,不利于患者快速恢复健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提供一种新型胸外科术后护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胸外科术后护理装置,包括弧形板,所述弧形板上设置有软绵垫,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固定带,所述两个固定带另一端均设置有弹性带,所述两个弹性带末端分别设置有固定钩与固定环;所述弧形板一端设置有连接带,所述连接带末端设置有颈部固定套。
所述弧形板一端设置有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上设置有充气阀,所述弧形板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通过连接管设置有充气阀,所述连接管设置于连接带上。
所述弧形板与软绵垫上对应设置有多个通孔。
所述颈部固定套上设置有固定粘扣,一端设置有调节滑杆。
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固定带与颈部固定套的设置有利于对弧形板的固定,固定效果好,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的设置能够随时调节松紧度,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同时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大大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弧形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与附图2对本实用新型做以下详细说明。
如图1与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弧形板1,所述弧形板1上设置有软绵垫2,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固定带3,所述两个固定带3另一端均设置有弹性带4,所述两个弹性带4末端分别设置有固定钩5与固定环6;所述弧形板1一端设置有连接带7,所述连接带7末端设置有颈部固定套8;所述弧形板1一端设置有第一气囊11,所述第一气囊11上设置有充气阀12,所述弧形板1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气囊14,所述第二气囊14通过连接管13设置有充气阀12,所述连接管13设置于连接带7上;所述弧形板1与软绵垫2上对应设置有多个通孔10;所述颈部固定套8上设置有固定粘扣9,一端设置有调节滑杆15。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医务人员将弧形板1置于患者胸前,将颈部固定套8套入患者颈部,并通过固定粘扣9固定,此后将固定带3与弹性带4绕于患者背部,并使固定钩5固定于固定环6内,同时为第一气囊11与第二气囊14适当充气,最后医务人员选择合适位置的通孔10,并将引流管穿过通孔10进行引流即可,使用方便;当患者感到松紧不合适时,医务人员为第一气囊11与第二气囊14适当充气或放气,调节方便,有利于患者快速恢复健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庆荣,未经李庆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413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