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安全防撞门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535820.X | 申请日: | 2017-05-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910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1 |
| 发明(设计)人: | 姚蕾萌;曾羽西;魏明慧;胡文泽;管新桐;李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 主分类号: | B60Q9/00 | 分类号: | B60Q9/00;B60J5/04;G01S13/93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6580 山东省青岛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安全 防撞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安全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安全防撞门。
背景技术
轿车作为一种日常交通工具,已走进千家万户,轿车中的人员在开启车门下车时,有时安全意识淡薄,不注意观察车门外行人、车辆情况,再加上车内人员对后方的观察容易存在盲区,而且突然性较大,不容易引起行人、其他车辆的注意和防范,导致车门打开后,车门后行人或车辆猝不及防,直接撞到车门,再加上车门本身硬度较大,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安全防撞门,来解决上述背景中提出的车门在开启时,车门后行人或车辆因反应不及时撞到车门而造成的安全事故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安全防撞门,包括车门板、门内拉手、线路开关、控制器主机、雷达传感器和蜂鸣报警器,所述车门板与门内拉手连接,所述门内拉手位于车内人员方便拉开的位置,所述门内拉手与线路开关连接,所述线路开关位于车门内部,所述控制器主机与线路开关连接,所述控制器主机安装在车门内部,所述雷达传感器与控制器主机连接,所述雷达传感器安装在车门正后侧,为圆形探头,所述蜂鸣报警器与控制器主机连接,所述蜂鸣报警器接收控制器主机发出的指令,发出蜂鸣声,警报声音的频率根据距离远近会逐渐加快,最后变为长鸣音。
优选的,所述线路开关在车门关闭时,处于断开状态。
优选的,所述蜂鸣报警器是一种一体化结构的电子讯响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车内人员在开启车门时,本安全装置能测算出车门外行人或车辆距离车门是否属于安全距离范围内,并将危险距离转化为报警提示,达到提醒车门人员在开启车门时要注意观察车外状况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车门板(1)、门内拉手(2)、线路开关(3)、控制器主机(4)、雷达传感器(5)、蜂鸣报警器(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安全防撞门,包括车门板(1)、门内拉手(2)、线路开关(3)、控制器主机(4)、雷达传感器 (5)和蜂鸣报警器(6),所述车门板(1)与门内拉手(2)连接,所述门内拉手(2)位于车内人员方便拉开的位置,所述门内拉手(2)与线路开关 (3)连接,所述线路开关(3)位于车门内部,所述控制器主机(4)与线路开关(3)连接,所述控制器主机(4)安装在车门内部,所述雷达传感器 (5)与控制器主机(4)连接,所述雷达传感器(5)安装在车门正后侧,为圆形探头,所述蜂鸣报警器(6)与控制器主机(4)连接,所述蜂鸣报警器 (6)接收控制器主机(4)发出的指令,发出蜂鸣声,警报声音的频率根据距离远近会逐渐加快,最后变为长鸣音。
工作原理:车内人员在下车时,首先拉动门内拉手(2),门内拉手(2) 受外力被拉开,同时门内拉手(2)通过钢丝与线路开关(3)相连,门内拉手 (2)被拉开的同时,带动线路开关(3)闭合,线路通电,控制器主机(4) 开始工作,控制器主机(4)发出信号,并将信号通过线路传递给位于车门边缘的雷达传感器(5),雷达传感器(5)开始工作,控制器主机(4)对雷达传感器(5)的探测信号进行分析,得出车门后侧行人或车辆的距离远近与行驶速度,控制器主机(4)根据程序设置,若行人或车辆的距离与行驶速度在安全范围外,则控制器主机(4)不发出指令,车门被正常打开,若行人或车辆的距离与行驶速度在安全范围内,则控制器主机(4)发出指令,并将指令传递给与之相连的蜂鸣报警器(6),蜂鸣报警器(6)开始工作,发生嘟嘟报警声,提醒车内人员门外有行人或车辆在靠近车门,车内人员从而得到提示,停止继续打开车门,并观察车门外情况,确认安全后再打开车门,从而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3582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