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化工原料反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21526.3 | 申请日: | 2017-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657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6 |
发明(设计)人: | 陈立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立文 |
主分类号: | B01J19/18 | 分类号: | B01J19/18;B01J4/02;B01F1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2000 山东省济宁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化工原料 反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原料生产领域,具体是一种化工原料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化工原料种类很多,用途很广。化学品在全世界有500~700万种之多,在市场上出售流通的已超过10万种,而且每年还有1000多种新的化学品问世,且其中有150~200种被认为是致癌物。化工原料一般可以分为有机化工原料和无机化工原料两大类。
现有的化工原料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反应的温度和实现搅拌均匀,同时还需要控制物料量和反应时间实现原料的彻底反应,但是目前所使用的的化工原料反应装置无法精准控制物料单次投入量,反应时长不好控制,影响化工原料的生产质量,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化工原料反应装置来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化工原料反应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目前所使用的的化工原料反应装置无法精准控制物料单次投入量,反应时长不好控制,影响化工原料的生产质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化工原料反应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安装有反应釜,所述反应釜的外部套设有保温罩,所述底座的内部嵌入安装有驱动电机,且底座的上方位于保温罩的一侧设置有压力泵,所述反应釜的外壁上盘绕有热导管,所述热导管的底部设置有与压力泵连接的热液导出管,且热导管的顶部设置有与压力泵连接的热液输入管,所述反应釜的上方设置有定量料斗,所述定量料斗的底部安装有重量传感器,所述定量料斗和重量传感器的外部设置有防尘罩。
优选的,所述驱动电机的上方设置有伸入反应釜内部的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顶部安装有搅拌扇叶。
优选的,所述防尘罩的底部设置有与反应釜输料管,所述输料管上安装有电磁阀门。
优选的,所述定量料斗为漏斗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热导管与反应釜通过模具一体浇筑成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设计科学合理,操作安全方便,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能够精准把控化工原料单次投入量,加热均匀的化工原料反应装置,本实用新型在反应釜的顶部设置有漏斗型的定量料斗,这种结构使得重量传感器的称重更为精准,精准把控反应量和反应时长,提高化工原料的生产质量,此外,加热管与反应釜为一体浇筑成型,这种结构设计大大提高热传导效率,减少热损失,此外,由于加热管呈螺旋状盘绕在反应釜的外壁上,因此能够保证内部化工原料的均匀受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化工原料反应装置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化工原料反应装置的反应釜的俯视图。
图中:1-定量料斗、2-重量传感器、3-反应釜、4-保温罩、5-热导管、6-搅拌扇叶、7-底座、8-驱动电机、9-压力泵、10-热液导出管、11-热液输入管、12-加热管、13-电磁阀门、14-防尘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化工原料反应装置,包括底座7,底座7的顶部安装有反应釜3,用于化工原料的生产,反应釜3的外部套设有保温罩4,能够减少热量损失,提高加热效率,底座7的内部嵌入安装有驱动电机8,且底座7的上方位于保温罩4的一侧设置有压力泵9,压力泵9用作对热液加压帮助其进入热导管5的内部,反应釜3的外壁上盘绕有热导管5,热导管5的底部设置有与压力泵9连接的热液导出管10,且热导管5的顶部设置有与压力泵9连接的热液输入管11,反应釜3的上方设置有定量料斗1,实现原料的单次定量投入,保证反应的彻底,定量料斗1的底部安装有重量传感器2,定量料斗1和重量传感器2的外部设置有防尘罩14,隔绝灰尘。
驱动电机8的上方设置有伸入反应釜3内部的传动轴,传动轴的顶部安装有搅拌扇叶6,保证原料的均匀搅拌,防尘罩14的底部设置有与反应釜3输料管,输料管上安装有电磁阀门13,定量料斗1为漏斗型结构,热导管5与反应釜3通过模具一体浇筑成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立文,未经陈立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2152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