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运动型无线通信射台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09770.8 | 申请日: | 2017-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832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9 |
发明(设计)人: | 邱东来;蓝舫情;冯子斌;楼珍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南方电信规划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88/08 | 分类号: | H04W88/0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凯达知识产权事务所44256 | 代理人: | 王琦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运动型 无线通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线通信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智能的无线通信射台。
背景技术
从1983年第一个第一代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正式商用至今,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已经演进到了第四代。无论第一代还是现在的第四代,无线移动通信网络都是基于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提出的蜂窝移动通信概念。蜂窝移动通信的核心就是将基站,也就是射台,模仿蜂窝的形状,分布到需要提供通信服务的区域。为了保障高速率通信,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出现了两个比较明显的趋势,其一是通信射台越来越接近用户,其二是每个通信射台服务的用户越来越少。根据行业预测,到2020年无线网络将进入第五代,为了保障随时实地的高速率服务,需要每隔几十米就设置一个射台,这从物业协调、配套建设、环保要求、成本控制等方面考虑都不现实。
随时实地的高速率通信服务需要建设大量的射台,而由于实际建设条件限制无法建设足够多的射台,从而无法提供随时随地高速率服务。产生这个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无线网络中,射台位置是固定的,当用户离开射台一定距离后,原射台无法提供足够的服务而需要切换到另一个射台。目前射台需要安装在地面一定高度的固定物体上,而由于物业、环保、成本等问题,地面上无法提供足够多适用的固定物。同时由于地面建筑分布复杂,固定的射台与用户之间往往不能实现直线的数据传输,由此带来了额外的传输损耗以及限制了速率的提升。此外密集分布的固定射台为了满足覆盖和速率要求,又产生了相互干扰的问题,导致网络控制复杂化。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运动型无线通信射台,该射台能够将无线基站设置为飞行模式,脱离地面固定物的限制,转而在空中进行布局,从而解决目前制约无线网络发展的射台数量、成本、环保、干扰等困境,具备广覆盖能力,具备与用户进行通信的能力,可以发现用户分布、响应用户通信需求并发射相应的射台为用户服务。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智能运动型无线通信射台,该射台能够与用户之间直线传输,提高传输速率,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智能运动型无线通信射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射台包括有无线基站及无人机,所述无人机的中部具有支撑平台,所述无线基站固定于无人机的支撑平台上。通过无人机承载无线基站,能够使射台具备广覆盖能力,具备与用户进行通信的能力,可以发现用户分布、响应用户通信需求并发射相应的射台为用户服务。
所述无人机上设置有电源接口,能够为无线基站提供动力,减轻了无线基站的重量,便于无线基站的设置。
所述无人机内设置有固定壁,所述无线基站设置于固定壁之间,以加强无线基站的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无线基站还具有天线,所述天线从无人机的支撑平台上部伸出,以有效地发射无线信号。
更进一步,所述无线基站的上部具有一顶盖,所述顶盖用以保护无线基站,避免外力的破坏,保证无线基站的性能。
进一步,所述无人机的前部设置有摄像头,所述摄像头设置于无人机前端两个螺旋桨的下方,以监控无人机的飞行情况,避免撞到建筑物。
本实用新型所实时的智能运动型无线通信射台,具备广覆盖能力,具备与用户进行通信的能力,可以发现用户分布、响应用户通信需求并发射相应的射台为用户服务。用户除了接入初始和射台蜂巢之间进行通信外,当用户成功接入射台后,用户主要和射台发生通信,射台将用户通信数据转发给射台蜂巢,射台与用户之间直线传输,能够提高传输速率。
同时,该射台缩短无线基站和用户之间的距离,提高无线网络的服务质量,能够实现射台与用户之间直线通信,为无线通信技术的进一步演进至光通信、量子通信等提供了基础,且该射台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射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无线基站与射台结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南方电信规划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南方电信规划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0977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室内定位数据采集设备
- 下一篇:电加热器密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