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加热供脂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63008.0 | 申请日: | 2017-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692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潘家保;王建平;高俊杰;钱明;周彬;鲁志远;陈宁;邓延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N39/04 | 分类号: | F16N39/04;F16N21/00;F16N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403 | 代理人: | 杨红梅 |
地址: | 241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设计技术领域,涉及到一种加热供脂装置,尤其是一种基于润滑脂壁滑移效应和热流变特性耦合作用的加热供脂装置。
背景技术
润滑脂为半固体状的胶体,为理想的流体润滑介质,在工业中被广泛应用。然而,润滑脂介质呈现的粘度高、流动性能差致使润滑脂在加注过程中面临管阻大、泵送性能差,尤其是机械装备中常用且稠度等级较高的NLGI 2、NLGI 3润滑脂。
针对润滑脂展现出粘度高、流动性差的工况特征,润滑脂泵送过程中,需要考虑润滑脂这一特有的介质性能。为了保证润滑脂具有较好的泵送性能,提高容积效率,可以借助润滑脂具备的黏温特性采用加热的方法降低润滑脂的粘度,提高其流动性能,进而提高泵送过程中泵的容积效率。针对这一不足,发明专利(CN2014108443065)提出了一种全壁面加热双速螺旋假塑性流体泵送装置,该装置为一种专用的润滑脂泵送装置,可实现润滑脂泵送过程中的加热,达到提供润滑脂泵送性能的效果。然而,这在集中润滑系统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该装置可实现润滑脂输送过程中对润滑脂介质进行流动加热,但是润滑脂导热性能较差,螺旋转动速度过快将会导致润滑脂加热效果变差。
发明内容
根据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加热供脂装置,类似于泵送润滑油,设计润滑脂输送专用泵需根据压力需求设计相应的润滑脂泵,另外需考虑润滑脂的高粘度特性。而泵送润滑油的泵种类多,对润滑脂进行降黏处理,再使用普通润滑油泵进行润滑脂泵送。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加热供脂装置,具有:
储脂加压模块,用于储存未加热的润滑脂,并给润滑脂施加一定的压力;
加热供脂模块,设有供上述储脂加热模块内润滑脂加热的过脂间隙、均匀分布于过脂间隙外缘的热流体通道和收集加热后润滑脂的出脂口,出脂口与润滑脂过脂间隙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加热供脂模块包括圆锥体、隔热保护层和锥体外壳,圆锥体和锥体外壳之间为润滑脂的过脂间隙,隔热保护层和锥体外壳之间为热流体通道,所述隔热保护层上设有热流体的入口和出口。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圆锥体的锥度的范围为:10°-40°。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储脂加压模块包括缸体、储脂腔和加压部,加压部与缸体内空间组成储脂腔,缸体侧壁上设有多个连通储脂腔和加热供脂模块内润滑脂过脂间隙的通孔。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通孔为弧形通孔。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加压部包括压板、活塞和连接件,压板与缸体内侧壁螺纹连接,活塞与缸体内侧壁之间设有密封圈,连接件连接压板和活塞。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连接件为弹性件。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圆锥体和锥体外壳之间距离为:1mm-30mm,锥体外壳内壁面和圆锥体外表面为光滑壁面,粗糙度Ra范围为:0.05μm-3.2μm。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装置的过脂间隙壁面为光滑壁面具有壁滑移效应、加热时润滑脂的热流变特性对润滑脂的流动性能均有促进效应,同时,温度越高润滑脂的壁滑移效果越明显,通过二者耦合促进效应,可以提高润滑脂的间隙流动性能;另一方面,压缩弹簧可以迫使润滑脂进入加热模块中的过脂间隙进行加热,对供脂加热过程中形成一个初始速度,圆锥面与圆锥壳体间隙较小,润滑脂在间隙内分布的润滑脂较薄,薄层状态可以实现快速加热;圆锥体结构,锥体底部半径较大,端部半径较小,润滑脂沿锥体底部的流速较慢实现充分加热,端部速度较快,在出口处有一定的速度,实现快速供脂。该系统利用润滑脂壁滑移效应和热流变特性对润滑脂流动的耦合促进效应,实现润滑脂的均匀、高效加热,进而提高润滑脂输送泵工作过程中的容积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加热供脂装置的装配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储脂缸体的侧面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储脂缸体的端面视图。
其中,1-压板,2-第一密封圈,3-活塞,4-缸体,5-第二密封圈,6-圆锥体,7-锥体外壳,8-隔热保护层,9-弹簧,1a-第一六角孔,4a-内螺纹,4b-内螺纹孔,4c-环形进脂孔,4d-支撑座,6a-第二六角孔,6b-第三六角孔,7a-出脂口,8a-进油口,8b-出油口,a-过脂间隙,b-过油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大学,未经安徽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630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含油轴承真空注油机
- 下一篇:一种超级奥氏体不锈钢复合棒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