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饱和蒸气压实验的可视微小气流量调控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57832.5 | 申请日: | 2017-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253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8 |
发明(设计)人: | 陈云华;龚楚清;夏春兰;张海波;邓立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7/00 | 分类号: | G01N7/00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42222 | 代理人: | 马丽娜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饱和 蒸气 实验 可视 微小 流量 调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实验仪器领域,涉及一种用于物理化学实验—静态法测定液体的饱和蒸气压实验的可视微小气流量调控器。
背景技术
静态法测定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是高校普遍开设的物理化学实验,该方法是通过调节外压与液体蒸气压相等进行的。待测液体装在等压平衡管中,在测定过程中通过对系统抽真空减压和放空气入系统增压,反复调节至U型管两液面相平。现有的调压装置是采用一个大缓冲瓶,瓶口用橡皮塞塞住,塞上打两个孔,一个孔插接活塞再连真空泵,一个孔插接活塞与大气相通,这种简易装置中橡皮塞处容易漏气且难察觉。后有学校采用南京桑力公司的储气平衡罐(我校也采用过),但其调节针形阀易磨碎而导致堵孔。还有一个共同的重要问题,在这些装置中,由于气体不可见,调节抽气和进气时存在盲目性,难控制气流速度和气量,所以往往易于调过,或者在调压操作中发生空气倒灌导致实验失败,不得不重新开始,完成实验时间较长。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静态法测定液体的饱和蒸气压实验的可视微小气流量调控器。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用于饱和蒸气压实验的可视微小气流量调控器,该可视微小气流量调控器为透明玻璃材质,包括第一竖管和第二竖管,所述第二竖管的两端为穹形封闭结构,所述第一竖管位于第二竖管下方,所述第一竖管连接在第二竖管底部,第一竖管的底部为穹形封闭结构;
所述的第一竖管内设有第一进气管,第一进气管从第一竖管的顶端侧壁插入第一竖管内,第一进气管的下端伸入第一竖管底部,所述的第一竖管顶端侧壁设有第一出气管;
所述的第二竖管内设有第二进气管,第二进气管从第二竖管的顶端或顶端侧壁插入第二竖管内,第二进气管的下端伸入第二竖管底部,所述的第二竖管顶端侧壁设有第二出气管;
所述的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的下端均为尖嘴管;所述的第一进气管另一端连接待测液体系统,所述的第一出气管另一端连接真空泵,第一出气管与真空泵之间设有活塞,所述的第二进气管另一端连通大气,所述的第二出气管另一端连接待测液体系统,第二出气管与测液体系统之间设有活塞。
第二竖管的长度为第一竖管长度的1/2至1/3。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为细长型,结构小巧,方便用铁夹安装,可直接安装在恒温槽所带的架杆上,不占实验台面空间;
(2)本实用新型为密闭结构,解决了现有装置漏气的问题,且耐真空度高;
(3)本实用新型采用透明玻璃材质,便于对通过的气体流速和体积可肉眼直观了解,避免了调节过程中的盲从性,可有效防止空气倒灌,调压操作简便,缩短了实验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竖管,2-第二竖管,3-第一进气管,4-第一出气管,5-第二进气管,6-第二出气管,7-活塞,8-活塞。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饱和蒸气压实验的可视微小气流量调控器,该可视微小气流量调控器为透明玻璃材质,包括第一竖管和第二竖管,所述第二竖管的两端为穹形封闭结构,所述第一竖管位于第二竖管下方,所述第一竖管连接在第二竖管底部,第一竖管的底部为穹形封闭结构;
所述的第一竖管内设有第一进气管,第一进气管从第一竖管的顶端侧壁插入第一竖管内,第一进气管的下端伸入第一竖管底部,所述的第一竖管顶端侧壁设有第一出气管;
所述的第二竖管内设有第二进气管,第二进气管从第二竖管的顶端或顶端侧壁插入第二竖管内,第二进气管的下端伸入第二竖管底部,所述的第二竖管顶端侧壁设有第二出气管;
所述的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的下端均为尖嘴管;所述的第一进气管另一端连接待测液体系统,所述的第一出气管另一端连接真空泵,第一出气管与真空泵之间设有活塞,所述的第二进气管另一端连通大气,所述的第二出气管另一端连接待测液体系统,第二出气管与测液体系统之间设有活塞。
第二竖管的长度为第一竖管长度的1/2至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578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化污泥比阻测定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公路施工过程的安全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