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粗车拉管内滑块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57651.2 | 申请日: | 2017-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265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魏红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淅川丹江减振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B25/00 | 分类号: | B23B2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445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拉管 内滑块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床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粗车拉管内滑块装置。
背景技术
车床是主要用车刀对旋转的工件进行车削加工的机床。在车床上还可用钻头、扩孔钻、铰刀、丝锥、板牙和滚花工具等进行相应的加工。古代的车床是靠手拉或脚踏,通过绳索使工件旋转,并手持刀具而进行切削的。为了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1845年,美国的菲奇发明转塔车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军火、汽车和其他机械工业的需要,各种高效自动车床和专门化车床迅速发展。为了提高小批量工件的生产率,40年代末,带液压仿形装置的车床得到推广,与此同时,多刀车床也得到发展。50年代中,发展了带穿孔卡、插销板和拨码盘等的程序控制车床。数控技术于60年代开始用于车床,7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然而目前我国使用的车床造价昂贵,故障率高,而且工作噪音大,工人工作环境差。
活塞杆在加工过程中离不开车床,活塞杆在加工过程中,部分需伸进拉筒内部经过内滑块定位,而传统技术中的内滑块没有倒角,定位精度差,现内滑块经过倒角处理以后,活塞杆可以快速准确的安放到位。
有鉴于此,设计一种结构合理、定位准确的粗车拉管内滑块装置来解决上述缺陷很有必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粗车拉管内滑块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粗车拉管内滑块装置,包括拉管,所述拉管内部固定连接有内滑块,所述内滑块的一端倒有斜倒角,所述内滑块的一端倒有圆倒角。
优选的,所述拉管包括拉管内壁,所述内滑块包括内滑块内壁和内滑块外壁,所述拉管内壁和内滑块外壁相切。
优选的,所述圆倒角和内滑块内壁相切,所述圆倒角和斜倒角相切。
优选的,所述斜倒角的角度为30°-60°,所述圆倒角的半径为1mm-50mm。
优选的,所述内滑块内壁的直径为5mm-100mm,所述拉管内壁的直径为10mm-200mm。
优选的,所述内滑块内部固定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从斜倒角一端放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粗车拉管内滑块装置,通过对内滑块的斜倒角、圆倒角设计,活塞杆可以快速准确的在内滑块中安放到位,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能提高了设备稳定性,全性高。该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定位快、定位准确、能够节约更多的成本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中:1拉管、11拉管内壁、2内滑块、21内滑块内壁、22内滑块外壁、3斜倒角、4圆倒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2所示的一种粗车拉管内滑块装置,包括拉管1,所述拉管1内部固定连接有内滑块2,所述内滑块2的一端倒有斜倒角3,所述内滑块2的一端倒有圆倒角4,便于活塞杆的定位。
具体的,所述拉管1包括拉管内壁11,所述内滑块2包括内滑块内壁21和内滑块外壁22,所述拉管内壁11和内滑块外壁22相切,提高该内滑块装置的结构稳定性。
具体的,所述圆倒角4和内滑块内壁21相切,所述圆倒角4和斜倒角3相切,提高第二滑块3的运动平稳性。
具体的,所述斜倒角3的角度为30°-60°,所述圆倒角4的半径为1mm-50mm,有利于活塞杆的插入。
具体的,所述内滑块内壁21的直径为5mm-100mm,所述拉管内壁11的直径为10mm-200mm,提高定位范围。
具体的,所述内滑块2内部固定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从斜倒角3一端放入,提高定位精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淅川丹江减振器有限公司,未经淅川丹江减振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576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多转位车刀架
- 下一篇:一种车床底部减震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