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锅炉飞灰含碳量在线动态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53337.7 | 申请日: | 2017-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367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黄冬兰;刘宇穗;王晓雄;王小博;张大海;陈晓锋;裴顺;邓成刚;林伟波;林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245 | 代理人: | 刘巧霞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广州市开发区天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锅炉 飞灰含碳量 在线 动态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参数检测研究领域,特别一种锅炉飞灰含碳量在线动态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锅炉飞灰含碳量是反映火力发电厂燃煤锅炉燃烧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精确和实时地监测飞灰含碳量有利于指导锅炉运行以提高锅炉燃烧控制水平,降低发电成本,提高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减少环境污染,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煤灰的品质,促进煤灰的商品化。
目前,锅炉飞灰含碳量检测装置主要基于下述方法:灼烧法、微波法以及激光法等。灼烧法是指通过取适量飞灰样本在高温下燃烧,以燃烧前后重量差来计算出样本中的飞灰含碳量。灼烧法分为在线式和离线式。在线式灼烧法所需要的测量设备较为复杂,刚开始运行时,可以保证一定的测量精度,运行一段时间后,无法保证精度,且由于现场环境恶劣,设备维护的工作量比较大。离线式的灼烧法只能在实验室完成,测量精度较高,但无法得到实时的数据,不能用于实时指导燃烧优化。微波法是依据飞灰中碳元素对特定波长的微波的吸收或对微波相位的影响来测量锅炉飞灰含碳量。微波法采用取样管收集飞灰,在微波通道中,利用飞灰中含碳量的变化引起电信号的变化进行测量。但采用这种方法,取样装置采用的取样管容易堵灰及产生磨损,而且由于所取灰样不一定具备代表性,因此测量准确性不高。
因此,提出一种准确度高、可在线实时测量飞灰含碳量的测量装置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锅炉飞灰含碳量在线动态测量装置,其能够实时准确地测量锅炉飞灰含碳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锅炉飞灰含碳量在线动态测量装置,包括箱体和设置在箱体正面的人机交互模块,在箱体内部底板上设有一导轨,电源模块、CPU模块和通讯模块均安装在导轨上,CPU模块和通讯模块之间通过总线连接器连接;存储模块插在CPU模块的面板上,从站硬件狗插在通讯模块上,二者之间数据连接,从通讯模块引出标准RS232C接口到箱体背板上,装置通过该标准RS232C接口与火电厂中DCS系统或SIS系统通过数据线相连,所述CPU模块与外部上位机相连;电源模块为装置中各器件供电。
优选的,所述人机交互模块采用触摸屏。
优选的,所述存储模块采用MMC存储卡。
优选的,所述通讯模块采用CP341-RS232C模块。
优选的,所述总线连接器采用“U”型设计,CPU模块和通讯模块以背板总线方式连接。从而节省空间。
优选的,所述CPU模块采用两个数据接口,分别为MPI口和DP口,MPI 口通过线缆与人机交互模块连接,DP口与外部上位机相连。DP口用以对装置系统进行安装、调试以及维护。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与试验室离线灼烧法采用的装置相比,可实现在线测量;与在线灼烧法相比,系统和设备较为简洁,维护量小;与常规微波法相比,测量精度受现场实际工作环境影响较小。
2、本实用新型采用CPU模块+上位机的方式,结合了CPU模块现场适应性强以及上位机运算能力强大的优点。CPU模块通过通讯模块的标准RS232C 接口与火电厂中现有的DCS系统或SIS系统相连,以用于实时采集现场数据,实时性强。
3、本实用新型可在各机组中灵活安装使用,采用CPU模块可随时脱机修改,不影响机组安全、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
图3是本实施例所述装置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源模块、2—CPU模块、3—通讯模块、4—MMC存储卡、5—从站硬件狗、6—导轨、7—总线连接器、8—触摸屏、9—标准RS232C接口、10 —电源插座及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参见图1-3,本实施例一种锅炉飞灰含碳量在线动态测量装置,包括箱体和设置在箱体正面的人机交互模块,在箱体内部底板上设有一导轨6,电源模块1、 CPU模块2和通讯模块3均安装在导轨6上,CPU模块2和通讯模块3之间通过总线连接器7连接;存储模块插在CPU模块2的面板上,从站硬件狗5插在通讯模块3上,二者之间数据连接。所述CPU模块2与外部上位机相连。电源模块1为装置中各器件供电,电源插座及开关10布置在箱体的背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533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