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协议转换器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49612.8 | 申请日: | 2017-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207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9 |
发明(设计)人: | 王华文;张辉;郑松松;董哲峰;薛钦;王辉;王巍然;董寒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湖州供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G06F13/38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3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协议 转换器 电路 | ||
1.一种协议转换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源模块,为电压转换模块、协议转换模块和通讯模块供电,与电压转换模块电连接;
电压转换模块,将电源模块输出的电压转化成协议转换模块和通讯模块的工作电压,与协议转换模块和通讯模块电连接;
协议转换模块,转换协议并放大信号,与通讯模块电连接;
通讯模块,接收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外部采集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协议转换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讯模块包括:微功率无线通讯单元:接收外部仪表的数据,与协议转换模块电连接;
RS485通讯单元:将数据传输到外部采集器,与协议转换模块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协议转换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压转换模块包括:电阻R67、电阻R68、电容C69、二极管D71、电容C70、电阻R72、电感L73、电阻R74、电阻R75、电容C76、极性电容C77;电阻R67第二端与电阻R68的第一端和电源管理芯片的SHDN引脚连接;电阻R68的第二端与电容C69的第二端和电源管理芯片的VIN引脚连接;电容C69的第一端与电阻R67的第一端和二极管D71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67的第一端接地;二极管D71的第二端电容C70的第一端和电感L73的第一端连接;二极管D71的第二端与电源管理芯片的SW引脚连接;电容C70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72与电源管理芯片的CB的引脚连接;电感L73的第二端与电阻R75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75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74与电源管理芯片的GND引脚连接;电阻R75与电源管理芯片的FB引脚连接;电阻R74的第二端与电容C76的第一端和极性电容C77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76的第二端与电阻R75的第一端和极性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极性电容C77的第一端与输出连接;电容C76的第二端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协议转换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功率无线通讯单元使用无线M-BUS通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协议转换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源模块包括:电源模块输入端P1、电源模块输入端P2、压敏电阻R3、熔断器FU4、共模电感L5、断路器FU6、二极管D7、二极管D8、二极管D9、二极管D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极性电容C17、极性电容C18、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三极管Q27、电容C28、二极管D29、电阻R30、电感L31、电感L32、电感L33、电感L34、电阻R35、电阻R36、电阻R37、电容C38、极性电容C39、电容C40、二极管D41、三极管Q42、电阻R43、电阻R44、电阻R45,电容C46、二极管D47、电阻R48、电阻R49、电容C50、二极管C51、电阻R52、极性电容C53、极性电容C54、电感L55、电感L56、极性电容C57、极性电容C58、电源模块输出端59、电源模块输出端60、电容C61、电阻R62、电阻R63、电阻R64、电阻R65、闭锁设备T66;电源模块输入端P1与熔断器FU4第一端和压敏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熔断器FU4的第二端与共模电感L5的第一端连接;共模电感L5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7第一端和二极管D9的第二端连接;电源模块输入端P2与压敏电阻R3的第二端和共模电感L5的第三端连接;共模电感L5的第四端通过断路器FU4与二极管D8的第一端和二极管D10的第二端连接;电阻D7的第二端与电阻D8的第二端和电阻R11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1的第一端与电阻R12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2的第一端与电阻R13的第二端电连接;电阻R13的第一端与电阻R14的第二端和极性电容C17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4的第一端与电阻R15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5的第一端与电阻R16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6的第一端与极性电容C18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6的第一端接机壳;极性电容C18的第二端与极性电容C17的第一端连接;极性电容C17的第二端与电阻R19的第二端和三极管Q27的基极连接;电阻R19的第一端通过电阻R20与开关电源芯片的VDD引脚连接;电阻R21的第二端与电阻R24的第二端和三极管Q27的基极连接;电阻R24的第一端接机壳;电阻R21的第一端通过电阻R22与开关电源芯片的GATE引脚连接;电阻R21的第一端通过电阻R23接机壳;开关电源芯片的RI引脚与GND引脚短接;开关电源芯片的RI脚接地;三极管Q27的基极与电阻R25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25的第一端与电阻R26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26的第一端通过电容C28接机壳;三极管Q27的发射极与开关电源芯片的SENSE引脚连接;三极管Q27的发射极与电阻R35的第二端和电阻R36的第二端和电阻R37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35的第一端接机壳;电阻R36的第一端接机壳;电阻R37的第一端接机壳;电阻R19的第二端与三极管Q27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27的集电极与电感L31的第一端和电感L31第二端连接;开关电源芯片的VDD引脚与电阻R30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30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29的第一端连接;二极管的第二端与电感L33的第一端连接;电感L33的第二端接机壳;开关电源芯片的VDD引脚与电容C38的第二端和极性电容C39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38的第一端与极性电容C39的第一端连接;极性电容C39的第一端通过电容C40与开关电源芯片的FB引脚连接;极性电容C39的第一端通过二极管D41与开关电源芯片的FB引脚连接;极性电容C39的第一端接机壳;极性电容C39的第一端与三极管Q42的发射极连接;开关电源芯片的FB引脚与三极管Q42的集电极连接;电源模块输出端TP59与电感L55的第二端和极性电容C54的第一段连接;电感L55与极性电容C53的第一端和电容C46的第二端连接;极性电容C54的第二端与极性电容C53的第二端和电阻R48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46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47的第二端和电阻R48的第一段连接;电阻R48的第二端与电感L32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48 的第二端接地;二极管D47的第一端与电感L32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45的第一端与电感L32的第一端连接;电源模块输出端TP60与电感L56的第二端和极性电容C58的第二端连接;电感L56的第一端与电容C50的第二端和极性电容C57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50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51的第二端和电阻R52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50的第一端与电阻R49的第二端电连接;二极管D51的第一端与电阻R49的第一端还电感的L34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52的第一端与电感L34的第二端连接;极性电容C57的第二端接地;电源模块输出端TP60与电阻R65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65的第一端与闭锁设备T66的第一端和电阻R64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64的第二端与电阻R63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64的第一端与电阻R63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63的第一端接地;电阻R63的第一端与电阻R62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62的第一端与电容C61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61的第一段与闭锁设备T66的第三端连接;闭锁设备T66的第二端接地;闭锁设备T66的第三端与电阻R44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44的第一端与电阻R43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43的第一端与三极管Q42的基极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湖州供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湖州供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4961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3D打印的固定式轻量化踝足矫形器
- 下一篇:改良型的产后收腹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