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加工缸孔的模拟缸盖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43858.4 | 申请日: | 2017-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777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8 |
发明(设计)人: | 赵礼飞;胡必谦;穆立侠;郑久林;高巧;喻昆;兰剑;林欣欣;李贺柱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33/02 | 分类号: | B24B33/02;B24B3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周放,张春雨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加工 模拟 缸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加工缸孔的模拟缸盖。
背景技术
发动机缸体是发动机的主要零部件之一,缸体的缸孔与活塞、活塞环、缸盖一起组成燃烧室,并为活塞提供往复运动的场地。如果缸孔变形较大,会造成活塞环与缸孔的贴合度降低,造成燃烧室的燃气进入曲轴箱导致漏气量增大,机油容易窜入燃烧室热解裂化产生颗粒导致机油耗增大,进而影响发动机的排放性能。发动机缸孔变形与缸体本身的刚性、缸盖螺栓的预紧力、缸垫弹性力有关,如果缸体刚性差、缸盖螺栓预紧力大、缸垫波形弹性大,都会导致缸孔变形量过大。
现有发动机缸体上的缸孔是使用道具直接绗磨,以使绗磨完后的缸孔变形量合格;但是装配缸盖并打紧缸盖螺栓后,由于缸盖螺栓预紧力的作用,缸孔产生变形。如果缸盖螺栓预紧力过大,或者缸体刚性差,很容易造成缸孔变形量过大,导致发动机的机油耗和漏气量增大,使发动机排放恶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加工缸孔的模拟缸盖,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高缸孔的装配精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加工缸孔的模拟缸盖,其中,包括:
缸盖本体,所述缸盖本体上开设有至少两个模拟缸孔,所述模拟缸孔的直径大于缸体上的缸孔的直径;
所述缸盖本体上开设有多个固定孔,所述模拟缸盖通过模拟缸盖螺栓与所述固定孔的配合固定设置在所述缸体上;
模拟缸垫,所述模拟缸垫通过所述模拟缸盖螺栓固定设置在所述缸盖本体与所述缸体之间,所述模拟缸垫具有与实际缸垫相同的材质和波形。
如上所述的用于加工缸孔的模拟缸盖,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固定孔为沉头孔,所述沉头孔包括大径孔和小径孔,所述大径孔的侧壁上开设有导液孔,所述导液孔贯穿所述缸盖本体,所述小径孔中设置有螺纹。
如上所述的用于加工缸孔的模拟缸盖,其中,优选的是,还包括定位套,所述定位套固定设置在所述模拟缸垫上,所述模拟缸垫通过所述定位套和所述模拟缸盖螺栓的配合与所述缸盖本体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用于加工缸孔的模拟缸盖,其中,优选的是,还包括模拟垫片,所述模拟垫片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孔中,所述模拟垫片的材质为40Cr。
如上所述的用于加工缸孔的模拟缸盖,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模拟缸孔的边缘设置有斜面。
如上所述的用于加工缸孔的模拟缸盖,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斜面在竖直方向上的角度为15°。
如上所述的用于加工缸孔的模拟缸盖,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模拟缸盖螺栓的机械强度大于实际缸盖螺栓的机械强度。
如上所述的用于加工缸孔的模拟缸盖,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模拟缸孔的数量是四个。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加工缸孔的模拟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的数量为十个,且十个所述固定孔在所述模拟缸孔的周围均匀分布。
如上所述的用于加工缸孔的模拟缸盖,其中,优选的是,缸盖本体的材质为合金钢,硬度为50HRC。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加工缸孔的模拟缸盖,可以有效减小加装缸盖后的缸孔的变形量,使加装缸盖的缸孔的变形量与珩磨时的缸孔的变形量相接近,从而提高了缸孔的装配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加工缸孔的模拟缸盖的爆炸图;
图2为缸盖本体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缸盖本体在A-A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缸盖本体在B-B向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缸盖本体110-模拟缸孔111-斜面
120-固定孔121-大径孔122-小径孔
130-导液孔200-模拟缸垫210-定位套
300-模拟缸盖螺栓310-模拟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加工缸孔的模拟缸盖的爆炸图,图2为缸盖本体的俯视图,图3为图2中缸盖本体在A-A向的剖视图,图4为图2中缸盖本体在B-B向的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4385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铸件的毛刺去除清洁装置
- 下一篇:用于多头金属件智能抛光打磨机的输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