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蟑螂捕捉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39432.1 | 申请日: | 2017-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512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1 |
发明(设计)人: | 郭志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市康龙爱威病媒生物防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M1/20 | 分类号: | A01M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042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蟑螂 捕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媒介生物防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蟑螂捕捉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使用蟑螂药的主要手段是将药物直接放在蟑螂孳生地区域,而这些区域,蟑螂孳生地区域大多是温度高,湿度大,就家庭而言一般食物丰富的厨房区域多为蟑螂的孳生区域。一方面,蟑螂药物变质发霉影响蟑螂的盗食效果;另一方面,蟑螂药物投放在角落缝隙中效果出色,但人工直接投放有困难,且不便于后期的管理。
公告号为CN274416Y于2005年12月7号公开的灭蟑螂空心盒,采用空心盒体内部粘接药饵的方式来灭杀蟑螂,问题一在于空心盒抛投时定位性差,且由于底部设置有通孔导致内部的蟑螂药饵容易霉变;问题二在于药饵在粘接在空心盒的内部角落,药饵的放置位置不明显,吸引蟑螂的能力弱。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结构设计合理、便于药诱、抛投简单、牢固可靠的一种蟑螂捕捉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蟑螂捕捉器,包括一个空心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壳体由上壳体和下壳体组成的,所述上壳体的下端横截面与下壳体的上端横截面的形状大小一致,所述上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设置有用于折合的合页,所述上壳体设置有插柱或插座,且对应的下壳体设置有插座或插柱,所述上壳体的顶端设置有通孔,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侧面为向外倾斜的倾斜面,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侧面设置有相互对应的凹槽。
作为优选:所述上壳体、下壳体、合页、插柱和插座为一整体。
作为优选:所述插柱设置在上壳体或下壳体的外部,所述插座设置在下壳体或上壳体的内部。
作为优选:所述合页的上端与上壳体的边缘连接,且合页的下端与下壳体的边缘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上、下壳体折合后,两者的边缘紧密贴合。
作为优选:所述下壳体的底面为一水平面,且所述下壳体底端外侧设置有粘性层。
作为优选:所述凹槽为半圆形,且半径为侧面宽度的1/3~2/3。
作为优选:所述下壳体的底面上设置有凹槽二,用于粘接药饵。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的有益效果是:
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向外器械的侧面有利于扩大容纳药物的体积,将原先的一个平面分割为两个面,在抛投时减少侧面为底面的可能性;2.下盒体底面为封闭式,有利于防止药物的霉变和不必要的散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蟑螂捕捉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蟑螂捕捉器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1、上壳体;2、下壳体;3、通孔;31、凹槽;4、上壳体侧面;5、下壳体侧面;6、插柱;7、插座。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对本实用新型一种蟑螂捕捉器做进一步说明。
将饵剂或者颗粒剂放置在该装置,将其按照环境定点放置和抛投在墙壁、角落或缝隙中,让蟑螂自行来取食,需要更换药物时只是将插柱6和插座7的配合打开,更换补药就可以。这样减少药物浪费,降低成本,避免药物对环境的污染。
通孔3和相互配合的凹槽31可以作为引诱蟑螂的窗口,向外倾斜的上壳体侧面4和下壳体侧面5将原本的一整块平面分为两个相对的面,在抛投时,增加了侧面触地后翻转的可能性,有利于下壳体底部与地面接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市康龙爱威病媒生物防制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市康龙爱威病媒生物防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394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蚊装置
- 下一篇:多媒体教室中控电源控制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