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体换热器芯体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21234.2 | 申请日: | 2017-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247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8 |
发明(设计)人: | 陈波;王胜生;范红军;张时东;雷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联衡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9/00 | 分类号: | F28D9/00;F28F2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1214 | 代理人: | 沈强,钱成岑 |
地址: | 621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体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换热领域,具体是指采用新的设计思路的换热器芯体。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是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条件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换热器行业涉及暖通、压力容器、中水处理设备,化工,石油等近30多种产业,相互形成产业链条。
板式换热器在工业上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至今仍在所有换热器中占据主导地位。主体结构由换热片片以及板间的胶条组成。长期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其体积大,换热效率低,更换胶条价格昂贵(胶条的更换费用大约占整个过程的1/3-1/2),主要应用于液体-液体之间的换热,行业内常称为水水换热,其换热效率在5000w/m2.K。
在塑料干燥行业,因为排放气体携带有大量的热量,为了将这部分热量再次利用,因此在气体排放处增加板式换热器,在现有国家标准(GB 16409-1996)的基础上设计的板式换热器换热效率大概在30%左右,换热率低下导致换热后的气体应用范围狭小不便于二次使用,而如何提高换热效率是目前的一大技术难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改变板式换热器中换热片之间的距离,并将换热片表面作出处理,减小换热片的寿命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从而从整体上实现节能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气体换热器芯体,所述芯体为板式换热机组,所述板式换热机组包括若干块换热片,所述相邻两块换热片之间等间距设置,且间距为5~8mm,所述换热片的侧壁表面设置有具有防止吸附功能的陶瓷纳米涂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片为厚度为0.1~0.2mm的亲水铝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陶瓷纳米涂层为具有纳米层状结构的二硼化钛/镍涂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片之间的空间为通风道,热风道和冷风道交替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换热片构成的热风道的侧壁上设置有陶瓷纳米涂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换热片构成的冷风道的侧壁为光滑平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冷风道的侧壁为亲水铝箔的表面。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最大效果在于通过改变工业标准中的换热片距离,通过缩短换热片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换热率,使得从常规的40%左右的换热率能最高提高到56%的换热率,从而实现对能源的回收,通过损耗和收益的计算对比,一组换热器芯体的损耗可以换来直接经济利益5到17万人民币,因此本发明中的气体换热器有着极大的经济价值,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本发明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是换热片,2是陶瓷涂层,3是热风道,4是冷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结构示意图,从板式换热器的原理来看,本发明和传统的板式换热器原理一样,且结构基本相识;本发明中最大的不同处在于换热片之间的距离设置,和对于热风通道避免上的涂层设置。
传统的板式换热器一般用于液体的换热,且液体的温度非常高,因此在工业标准中对于换热片的间距要求不是特别高,一般的换热片的间距在几毫米到几十毫米之间,并且因为是液体,考虑到液压的问题,换热片一般均采用金属片。因此这种设置的换热芯体使用寿命非常长,可以长达几年。在空气换热中,最长见的就是空调,采用亲水铝箔作为换热片,空调的这种换热结构和传统的液体换热结构一样,都具有显著的特征就是使用寿命非常长。
本方案中的之所以采用将换热片的距离设置在5~8mm,是因为通过计算和实际应用操作后得到一个结果,就是冷空气与热空气的换热效率非常高,通过计算可以得到换热效率最高可以提高16%。但是,因为5~8mm是违背了现有设计的工业标准,所以就直接导致换热器芯体的使用周期非常短,在长时间的使用环境下,一组换热器只能使用一年的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联衡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四川联衡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212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设备
- 下一篇:防窜液板式换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