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井口扶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97363.2 | 申请日: | 2017-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289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6 |
发明(设计)人: | 杨若森;王春胜;李锦贵;曲发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若森 |
主分类号: | E21B19/15 | 分类号: | E21B19/15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1 | 代理人: | 陈泉 |
地址: | 2614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井口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输送、自动排放管柱的装置,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井口扶管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各大油田在修井作业时仍然用人工推拉液压钳夹紧油管,通过操作液压钳上紧或卸开油管。从油井提升出来竖直油管,工人用液压钳将油管卸开,用手将油管下端放置于沿导轨移动的滑动车上,油管的上端连接在起吊设备上,随着起吊设备下降,油管的上端同时下降,油管下端在滑动车上沿地面上的导轨向前移动。当整个油管与地面呈小于30°角,此时油管的纵向受力小于横向受力,油管慢慢停止下降;这时,工人用管钳拉动油管沿导轨移动;把油管全放下后,再用铁棍撬动油管平放于三角形桥架上。随着油管增多,码放得越来越高,工人码放油管既需要左右移动,又要上下和前后移动,才能把几百根油管一层又一层地全部跺整齐,以上过程俗称卸油管。
装油管的过程如下:工人将跺在最上一层的一根油管前端挂到起吊设备上,吊起油管对齐井内最上一根油管,通过工人用液压钳将油管上紧下到井内;再从三角桥架上抬下一根油管挂到起吊设备上,以次类推,从近处到远处,从上层到下层,把油管全部下到井内。
上述卸油管、装油管过程中,工人站在起吊设备下面操作,既不安全,劳动强度又大,作业方式落后,作效率低;而且用螺纹吊卡与油管的螺纹部位连接后,在将油管拉下的过程中,油管端部的螺纹受到外力破坏,缩短使用寿命。
中国专利2016200662251公开了一种排管机构,包括主支架、导轨架、V型槽、伸缩杆支架、伸缩杆装置、支撑臂、移管架、吊钩架、吊钩组件,V型槽连接于导轨架上,V型槽可沿导轨架前后移动,导轨架铰接于主支架上,导轨架可相对主支架转动,伸缩杆装置连接于伸缩杆支架上,伸缩杆装置可相对述伸缩杆支架转动,支撑臂固定于伸缩杆装置上,吊钩架设置于移管架上,吊钩架可相对所述移管架左右移动,吊钩组件包括吊钩及吊钩固定架,吊钩固定于吊钩固定架的下表面上,吊钩固定架连接于吊钩架上并且吊钩固定架可相对于吊钩架上下移动。虽然可以自动提油管、放油管,操作简便、效率高、有效延长油管的使用寿命,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但是结构复杂,操作困难,制造成本高,维修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制造成本低,维修成本低的井口扶管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井口扶管装置,包括:
包括立杆,所述立杆上端设置有导向套;
所述导向套通过导柱与立杆相连接;
导向套与支撑架相连接;
支撑架包括水平支撑架和辅助支撑架;
水平支撑架的下部设置有支撑座;
支撑座通过销轴与伸缩油缸的缸体相连接;
伸缩油缸的活塞杆与摆动臂的下端相连接;
所述摆动臂通过连接轴与设置在水平支撑架前端的定位孔相连接;
所述摆动臂的上端端部与翻转油缸的缸体相连接;
翻转油缸的活塞杆通过转轴与连接杆一端相连接;
连接杆的另一端设置有油管支撑装置。
所述油管支撑装置包括左侧支撑盘和右侧支撑盘;所述左侧支撑盘内表面为圆弧面;所述右侧支撑盘内表面为圆弧面;所述圆弧面向内侧凸起;所述左侧支撑盘和右侧支撑盘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左侧支撑盘和右侧支撑盘通过安装孔套装在连接杆上;所述左侧支撑盘和右侧支撑盘与连接杆通过焊接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井口扶管装置,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制造成本低,维修成本低,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延长油管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井口扶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井口扶管装置的油管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主要部件符号说明:
图中:
1、伸缩油缸2、摆动臂
3、转轴4、斧头
5、翻转油缸6、连接轴
7、支架8、导向套
9、导柱10、立杆
11、支撑座 12、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附图1-2可知,一种井口扶管装置,包括:
包括立杆10,所述立杆10上端设置有导向套8;
所述导向套8通过导柱9与立杆10相连接;
导向套8与支撑架7相连接;
支撑架7包括水平支撑架71和辅助支撑架7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若森,未经杨若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973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