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耳机发声单元低通滤波导音管及入耳式耳机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96934.0 | 申请日: | 2017-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509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5 |
发明(设计)人: | 陈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龙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414 | 代理人: | 张全文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耳机 发声 单元 滤波 导音管 入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音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耳机发声单元低通滤波导音管以及具有该耳机发声单元低通滤波导音管的入耳式耳机。
背景技术
多单元耳机调音中,需要将各种单元进行分频操作,就如多喇叭的音箱一样,需要将多个喇叭按照对应特性分配成为低音喇叭,中音喇叭,高音喇叭一样。分频操作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单元各司其职,避免相互干扰。将优秀低频音色的单元中包含的中高频等无用频段进行过滤,使其低频声音质感提升,就成为耳机分频中重要的目的之一。
对于空间狭小的耳机如入耳式耳机等,目前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达到低通滤波:一是电子分频,即在低频单元上附加上滤波电路,过滤中高频信号,缺陷是会使分频电路更加复杂,且会增加其他中高频单元的滤波电路设计难度。二是在导音管上添加声音阻尼器,缺陷是在狭小耳机空间有限,调整效果不明显,且低频质感并不能得到提升,只能用于细微调整低中高频比例。请参考图1,图1为长度为30mm、直径为1.2mm的PVC(Polyvinyl chloride,聚氯乙烯)导音管对耳机发声单元发出的声波进行过滤的频响曲线与原曲线的对比图(频响曲线是利用电声测试仪内的信号发生器输出稳定的变化电压信号及产生连续变化的频率,再由耳机发声单元输入回到电声测试仪处理,最终在显示器上显示出各频点的电平所形成的曲线),其纵坐标为电平(电平是指电路中两点或几点在相同阻抗下电量的相对比值),单位为dB,其横坐标为频率,单位为Hz。由于人耳能够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20kHz,因此,图1中横坐标的频率范围则为20~20kHz,其中,20~200Hz范围内的声波为低频段声波,200~20kHz范围内的声波为中高频段声波。图1中A曲线为耳机发声单元发声后的原曲线,B曲线为耳机发声单元发声后再经过现有滤波结构后的滤波曲线。该现有滤波结构为长度为30mm、直径为1.2mm的PVC导音管,并且在两端分别各加上一个娄式声音阻尼器。可从图1中看出,在现有滤波结构的极限滤波情况下,仅频率范围在500~2kHz范围内的中频段声波有较明显过滤,过滤最大幅度大约在15dB左右,而高频段声波并未明显被过滤,因此,现有导音管结构对中高频波段声波过滤效果较差,使得耳机发声单元的低频声音质感难以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机发声单元低通滤波导音管,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导音管过滤中高频波段声波的效果差而导致耳机发声单元的低频声音质感难以提升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耳机发声单元低通滤波导音管,包括用于过滤中高频段声波的不锈钢管体、第一音嘴以及用于连接发声单元的第二音嘴,所述不锈钢管体的内径范围为大于等于0.2mm且小于等于0.5mm,所述第一音嘴包括连接于所述不锈钢管体的一端的第一中空管,所述第二音嘴包括连接于所述不锈钢管体的另一端的第二中空管,所述第一中空管连通于所述不锈钢管体,所述第二中空管连接于所述不锈钢管体。
进一步地,所述不锈钢管体的长度范围为大于等于5.0mm且小于等于30.0mm。
具体地,所述不锈钢管体的内径为0.2mm,所述不锈钢管体的长度可分别为5.0mm、20mm以及30.0mm。
具体地,所述不锈钢管体的长度为20.0mm,所述不锈钢管体的内径可分别为0.2mm、0.3mm以及0.5mm。
优选地,所述不锈钢管体的内径为0.2mm,所述不锈钢管体的长度为10.0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中空管沿轴向方向向外凸伸形成第三中空管,所述第三中空管连通于所述第一中空管,所述第三中空管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中空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中空管内设有若干平行间隔的网格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中空管沿轴向方向向外凸伸形成第四中空管,所述第四中空管连通于所述第二中空管,所述第四中空管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中空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龙,未经陈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969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