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进行光催化反应的锂空气电池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96643.1 | 申请日: | 2017-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730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宋明;李靖;堵锡华;王超;庄文昌;董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H01M12/08 | 分类号: | H01M12/08;G01R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21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进行 光催化 反应 空气 电池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学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进行光催化反应的锂空气电池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化学电源广泛用于新能源汽车等节能环保领域,寻找高比能的化学电源有利于推动国家能源改革、产业结构调整,改变我国能源消耗结构。锂空气电池在目前的化学电源体系中拥有最高的理论比能量,其实际比能量约为现有锂离子电池的4-5倍,因此受到学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锂空气电池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其功率性能、循环性能等电化学性能不够理想,而合适的测试模具对于锂空气电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所出现的相关模具设计集中于气路改进和压力调节方面,且其模具壳体材质及集流体设计,无法进行锂空气电池的光催化反应研究。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现有的模具无法实现进行锂空气电池的光催化反应研究。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进行光催化反应的锂空气电池模具。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该可进行光催化反应的锂空气电池模具包括正极透明壳体和负极透明壳体,正极透明壳体和负极透明壳体的中部通过外螺母分别竖直安装有正极集流体和负极集流体;负极集流体的下端套装有弹簧,正极透明壳体下端通过螺纹和O型圈活动安装有负极透明壳体;负极透明壳体的前端安装有进气阀,负极透明壳体的后端安装有出气阀。
进一步,所述正极透明壳体和负极透明壳体采用可透光体,正极集流体与正极接触面积远小于正极的面积。
进一步,所述正极透明壳体和负极透明壳体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体或聚碳酸酯体或聚苯乙烯体。
进一步,所述正极透明壳体和负极透明壳体上均设置有与O型圈和外螺母相密封的螺纹。
进一步,所述正极集流体和负极集流体采用铜合金、不锈钢、金、银、镁合金、铝合金、钛合金中的一种导电体。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该可进行光催化反应的锂空气电池模具有利于外部光源透过壳体,在正极上进行光催化电化学反应。对于锂空气电池的深入研究提供便利,本模具结构简单,便于制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进行光催化反应的锂空气电池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正极透明壳体;2、负极透明壳体;3、正极集流体;4、负极集流体;5、弹簧;6、进气阀;7、出气阀;8、外螺母;9、O型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下面结合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
实例1:
正极透明壳体1和负极透明壳体2可使得外部关于进入电池,照射于正极之上,正极集流体3可将大部分正极暴露于光照之下。
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分别制作正极透明壳体1和负极透明壳体2,采用黄铜制作正极集流体3和负极集流体4。
锂空气电池的组装过程在手套箱进行,具体组装的过程为:将负极集流体4和弹簧5放置在负极透明壳体2上,安装负极壳部分的O型圈9和外螺母8,将锂金属置于负极集流体4上,其上放置隔膜,并在隔膜上滴加少许电解液,后将正极置于隔膜上,再将正极集流体3放置于正极上,随后将正极集流体3插入透明壳体1,拧紧正极侧外螺母8,保持整个电池连接与密封。
将安装好的锂空气电池模具从手套箱取出,从进气阀6通入氧气,从放气阀7放出电池内气体,保证模具内部为完全氧气环境后,关闭进气阀6和放气阀7,开启外部光源照射电池模具,连接测试电路对锂空气电池进行充放电测试。
实施例2:
采用聚碳酸酯材料分别制作正极透明壳体1和负极透明壳体2,采用不锈钢制作正极集流体3和负极集流体4。
锂空气电池的组装过程同实例1。
实施例3:
采用聚苯乙烯材料分别制作正极透明壳体1和负极透明壳体2,采用镁合金制作正极集流体3和负极集流体4。
锂空气电池的组装过程同实例1。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工程学院,未经徐州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966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收纳便捷的导药仪输出结构
- 下一篇:一种超声中频导药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