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压力感应式腰椎康复带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82410.6 | 申请日: | 2017-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139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7 |
发明(设计)人: | 蒋少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蒋少波 |
主分类号: | A61F5/00 | 分类号: | A61F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800 浙江省诸暨***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带体 一端设置 定位带 固定带 气囊 下带 本实用新型 压力感应式 下固定带 正面设置 康复带 腰椎 气囊内部压力 自动检测调节 气压监测器 控制器电 气囊内部 手动调节 控制器 固定孔 体型 充气 成型 挂钩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压力感应式腰椎康复带,包括上带体、位于所述上带体一侧的下带体,所述上带体与所述下带体一侧设置有气囊,所述气囊中部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气囊内部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气压监测器;所述上带体正面设置有上固定带,所述上固定带一端设置有第一定位带,所述第一定位带上成型有第一固定孔,所述上固定带另一端设置有挂钩;所述下带体正面设置有下固定带,所述下固定带一端设置有第二定位带。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所述气囊内部压力的自动检测调节,可在患者使用时根据患者体型和体重自动调整所述气囊的充气高度,无需手动调节,使设备的使用更加方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力感应式腰椎康复带。
背景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骶核组织突出刺激和压迫神经根而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腰痛、坐骨神经痛,同时可伴有腰部活动受限。在腰椎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在患者卧床时将患者腰部垫高是一种辅助患者康复的措施。传统的腰椎康复带通常是在患者腰部增加一靠垫,辅助患者腰部的支撑,身高体重不同的患者在使用时,难以对患者腰部进行有效支撑。
申请号为:200620117153.5的中国专利,具体内容为:一种腰椎康复带,包括一个宽的带弹性的圆形带体,在带体的一部分设计上一个厚的,有韧性和弹性的支撑物,支撑物的厚度大约相当于人仰卧睡眠时,腰部悬空的高度。
上述专利只能对患者腰部进行简单制成,不能对腰部支撑进行调节,难以适应不同身高体重患者的需求。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对支撑压力进行自动检测调节的康复带,以解决上述专利和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压力感应式腰椎康复带。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压力感应式腰椎康复带,包括上带体、位于所述上带体一侧的下带体,所述上带体与所述下带体一侧设置有气囊,所述气囊中部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气囊内部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气压监测器;所述上带体正面设置有上固定带,所述上固定带一端设置有第一定位带,所述第一定位带上成型有第一固定孔,所述上固定带另一端设置有挂钩;所述下带体正面设置有下固定带,所述下固定带一端设置有第二定位带,所述第二定位带上成型有第二固定孔,所述下固定带另一端设置有所述挂钩;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电源模块、与所述气压监测器电连接的采集模块、控制模块、充气泵。
上述结构中,将所述上带体与所述下带体围绕患者腰部,通过所述上固定带上的所述挂钩与所述第一定位带上的第一固定孔的配合,辅以所述下固定带上的所述挂钩与所述第二定位带上的第二固定孔的配合即可完成设备的固定,设备固定完成后,可进行自动充气,在充气过程中,所述气压监测器能够对所述气囊内部的气压进行自动检测,并将检测信号经所述采集模块传输给所述控制模块,由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充气泵对所述气囊内部的气压进行自动调节。
进一步的,所述上固定带共设置有两条,且两条所述上固定带平行缝合在所述上带体的同一侧,所述上固定带一端的挂钩可与所述第一定位带上的所述第一定位孔配合后形成一封闭的圆环。
进一步的,所述下固定带共设置有两条,且两条所述下固定带平行缝合在所述下带体的同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采集模块为与所述气压监测器电连接的信号放大器。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采用ARM系列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且与所述采集模块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电源模块为可充电的锂电池组或干电池或纽扣电池中的一种。
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所述气囊内部压力的自动检测调节,可在患者使用时根据患者体型和体重自动调整所述气囊的充气高度,无需手动调节,使设备的使用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蒋少波,未经蒋少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824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