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超静音电磁铁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79962.1 | 申请日: | 2017-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198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9 |
发明(设计)人: | 冉佳佳;罗中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兴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7/122 | 分类号: | H01F7/122;H01F7/16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31233 | 代理人: | 宋缨,钱文斌 |
地址: | 315800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静音 电磁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超静音电磁铁。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磁铁,因为其相对于伺服电机响应速度快,成本低廉,安装简单越来越多的取代伺服电机等广泛应用于金融设备,工业设备,汽车,农业设备,安全屏蔽以及家用电器等各行各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人们生活中实时都会碰到的产品,但现有电磁铁相对于伺服电机明显的缺陷,噪音大,普通的不加降噪的电磁铁噪音会达到75~90dB以上,对人们平时的生活带来很多噪音污染,针对这种现状,市场越来越需求一种超静音的电磁铁,应用在各种高静音要求的场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超静音电磁铁,能够实现超静音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超静音电磁铁,包括铁框、线轴和可动铁芯,所述铁框内插有线轴;所述线轴的下部上绕有导线并形成线包组;所述线轴的上部的外侧边缘设置有导磁片;所述导磁片与铁框之间设置有磁铁;所述铁框上设置有下盖,将所述导磁片、磁铁和线包组固定在所述铁框与下盖之间;所述可动铁芯带有扣环,并穿过弹簧通过所述线轴内孔组入铁框;所述弹簧的一端贴于铁框的底部,另一端贴合所述扣环;所述导线不通电时所述可动铁芯受所述弹簧的弹力和所述磁铁的吸力,保持在磁铁吸力与弹簧弹力的平衡处;所述导线通电后所述导线产生与所述磁铁的吸力方向相同的磁场,所述可动铁芯受吸力增加向所述下盖的位置运动,停止运动后与所述下盖之间留有间隙。
所述下盖通过铰合的方式设置在铁框上。
所述导磁片沿着所述线轴的台阶圆组入线轴贴合于线轴的上部的外侧。
所述导线为铜线。
有益效果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本实用新型取消传统电磁铁中固定铁芯部位实现通电状态下无任何机械撞击达到超静音效果,实际噪音可控制在45dB以下,远低于普通电磁铁75~90dB。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超静音电磁铁,如图1所示,包括铁框1、下盖2、磁铁3、线轴4、可动铁芯5、导磁片6、铜线7、弹簧8和扣环9,所述铜线7绕于所述线轴4的下部上组成线包组,所述线轴组入所述铁框1中,并使得线包组位于铁框1的下部,所述导磁片6沿所述线轴4的台阶圆组入贴合在线轴4上部的外侧,所述磁铁3位于所述导磁片6与所述铁框1之间,所述下盖2与所述铁框1相互铰合,将所述导磁片6、磁铁3及线包组固定在所述铁框1与下盖2之间。所述可动铁芯5上设置有所述扣环9,可动铁芯5穿过所述弹簧8后通过所述线轴4的内孔组入铁框,弹簧8的一端贴合于铁框的底部,另一端贴合于扣环9。
本实用新型的铜线在不通电状况下,所述可动铁芯5受所述弹簧8的弹力及所述磁铁3的吸力,保持在磁铁3的吸力与弹簧8的弹力平衡处。本实用新型的铜线通电后,所述铜线7产生与所述磁铁3的吸力方向相同的磁场,所述可动铁芯5所受吸引力增加,向所述下盖2的位置运动,并最终停止在一个位置处,所停止的位置与所述下盖之间还留有间隙。
不难发现,本实用新型完全突破了原有电磁铁机械撞击,噪音大环境污染的弊病,实现了无机械撞击,噪音低于45dB的超静音电磁铁,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的更舒适的环境,减少了噪音污染的产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兴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兴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799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复合比例电磁铁
- 下一篇:新型绕法的EMI共模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