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液压缓冲油缸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79435.0 | 申请日: | 2017-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175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7 |
发明(设计)人: | 黄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揭阳市骏昇精密五金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J9/20 | 分类号: | F16J9/20;F16J7/00;F16J10/02;F15B15/22;F15B15/14 |
代理公司: | 广州德伟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4436 | 代理人: | 黄浩威 |
地址: | 522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压 缓冲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压缓冲油缸。
背景技术
液压缓冲油缸被广泛应用于铰链等领域中,作为开、合时的缓冲保护结构。目前的液压缓冲油缸一般由缸体、缸盖、活塞和连接活塞的活塞杆组成,活塞上套接有O型密封圈起到阻隔阻尼油在活塞分隔的两个腔之间流动。目前套接在活塞上的O型密封圈的顶面通常呈圆弧形状,与活塞的接触为点一面接触,当阻尼油压入活塞中时,O型密封圈在压入的阻尼油的作用下与活塞紧密接触。在点-面接触下,由于阻尼油一瞬间压入的力很大,O型密封圈顶面与活塞接触的一点瞬间受到极大的冲击力使得O型密封圈容易被压爆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液压缓冲油缸,通过将O型密封圈的顶面设计为平面结构,使其与活塞的接触为面面接触,大大增强O型密封圈的受力性能,有效防止瞬间受力过大导致的损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液压缓冲油缸,包括缸体、缸盖、活塞杆、活塞和套接在活塞上的O型密封圈,所述活塞连接于所述活塞杆位于缸体内的一端,并将缸体内部分为有杆腔和无杆腔;所述活塞设有一上下相通的油孔且顶面设有套接于所述活塞杆的密封垫片;所述O型密封圈的顶面呈平面状。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上用于套接O型密封圈的凹陷的高度比所述O型密封圈的高度多0.05mm。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弹簧,所述弹簧设于所述有杆腔内,一端连接于所述缸盖,另一端套接于一垫片,所述垫片连接于外密封圈,所述缸体内与所述垫片和外密封圈对应的位置上分别设有垫片限位凸出和外密封圈限位凸出,所述垫片的底部和所述外密封圈的底部分别于所述垫片限位凸出和外密封圈限位凸出相接触;所述弹簧、垫片、外密封圈均套接在所述活塞杆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垫片的顶面设有与所述弹簧相匹配的凸出,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套接于所述凸出。
更进一步地,所述缸盖的底面设有与所述弹簧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弹簧的一端嵌入所述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的顶面设有环形油回路。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杆位于外部的一端设有钩体。
进一步地,所述缸体的底部设有钩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O型密封圈的顶面设计为平面结构,使其与活塞的接触为面面接触,大大增强O型密封圈的受力性能,有效防止O型密封圈瞬间受到较大向上的压力从而与活塞接触的面受力过大导致的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省略缸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O型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O型密封圈和活塞的结合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缸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塞的平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塞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缸盖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本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本实施例。
如图1-3所示,一种液压缓冲油缸,包括缸体1、缸盖2、活塞杆3、活塞4和套接在活塞4上的O型密封圈5,所述活塞4连接于所述活塞杆3位于缸体1内的一端并将缸体1内部分为有杆腔和无杆腔;所述活塞4设有一上下相通的油孔且顶面设有套接于所述活塞杆的密封垫片6;所述O型密封圈5的顶面51呈平面状。
一般情况下,在活塞杆进行收缩时,所述活塞在活塞杆的带动下向无杆腔方向活动,对阻尼油产生挤压,在阻尼油的反作用下实现收缩方向的缓冲,此时阻尼油会从活塞的底部的油孔42压入活塞内,并穿过油孔43(和油孔42直接相通)到达密封垫片6后回流,O型密封圈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阻尼油从活塞的两侧渗漏进入有杆腔。由于阻尼油时从活塞底部压入的,而O型密封圈和活塞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窜动空间,因此O型密封圈会在被阻尼油从下而上的压力顶起,顶面与活塞相互挤压。
传统的O型密封圈的顶面是弧形结构的,使得现有的液压缓冲油缸的O型密封圈是以点-面的方式与活塞接触,所有的挤压力都集中在弧形结构的顶点上,从而液压缓冲油缸的O型密封圈很容易被压爆损坏。
通过本申请所设计的平面结构,O型密封圈和活塞的接触方式改为面-面接触,受力面增大,有效防止O型密封圈因压力过大损坏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揭阳市骏昇精密五金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揭阳市骏昇精密五金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794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