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有把持功能的吸引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71185.6 | 申请日: | 2017-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800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9 |
发明(设计)人: | 刘伦旭;蒲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伦旭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高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2 | 代理人: | 李安霞;曾克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引头 本实用新型 环形凹槽 吸引器 把持 圈环形凹槽 损伤组织 外侧壁 吸液口 内凹 游离 牵引 吸引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有把持功能的吸引器,包括吸引头,吸引头前端面有吸液口,吸引头外侧壁至少有一圈环形凹槽。本实用新型环形凹槽增加吸引头表面的摩擦力,增加对组织的把控能力,达到牵引效果,可以游离组织,便于操作,内凹的环形凹槽同时又不会损伤组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有把持功能的吸引器。
背景技术
吸引器是用于吸除手术中出血、渗出物、脓液、烟雾、胸腔脏器中的内容物,使手术野清楚,并减少污染机会。吸引器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通过一定方法制造其吸引头的负压状态,这样大气压就会将吸引头外的物质向吸引头挤压,从而完成“吸引”的效果。传统的吸引器的吸引头外表光滑,把持能力弱,不便于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有把持功能的吸引器,可游离组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有把持功能的吸引器,包括吸引头,所述吸引头前端面有吸液口,吸引头外侧壁至少有一圈环形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吸引头侧壁有侧孔,侧孔不在环形凹槽上。
进一步的,所述吸引头为管状。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凹槽位于吸引头前端。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凹槽的横截面为V型或U型。V型或U型设计进一步增加吸引器的把持功能。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凹槽有2-5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环形凹槽增加吸引头表面的摩擦力,增加对组织的把控能力及牵引能力,可以游离组织,便于操作,内凹的环形凹槽同时又不会损伤组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吸引头、2-侧孔、3-环形凹槽、4-吸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有把持功能的吸引器,包括吸引头1,所述吸引头前端面有吸液口4,吸引头1外侧壁至少有一圈环形凹槽3。作为优选,环形凹槽3的横截面为V型或U型,吸引头1为管状,环形凹槽3有2-5圈,优选3圈。环形凹槽3通常应设计在吸引头1前端以便于把持。对于渗液较多的患者,吸引头1侧壁有侧孔2,侧孔2不在环形凹槽3上。
吸引头1的后端通常与吸液管相连接,吸引头1也可与吸液管一体制造,吸引头插入渗液处,液体经吸液孔和侧孔进入吸液管从而排除体外。环形凹槽3增加吸引头表面的摩擦力,增加对组织的吸附及把控能力,达到牵引功能,可以游离组织,便于操作;通过搅动,可将坏死的游离组织或小块组织吸附、缠绕在吸引头上,并随吸引头取出体外,内凹的环形凹槽3同时又不会损伤组织。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伦旭,未经刘伦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711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抗菌敷料
- 下一篇:一种用于导尿包的引流袋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