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监测用高温、高浓度二氧化硫烟气预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65098.X | 申请日: | 2017-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111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3 |
发明(设计)人: | 黄科;田凯;杨永丰;刘序砖;邹民福;王园芳;胡晔;杨月;李义文;祁倩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9 | 分类号: | B01D53/79;B01D53/50;G01N1/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54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监测 高温 浓度 二氧化硫 烟气 预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烟气监测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监测用高温、高浓度二氧化硫烟气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铜冶炼工艺过程中,熔炼车间闪速炉和转炉中二氧化硫烟气用于制作硫酸,浓度分别为35%和11%左右,烟温均为300摄氏度左右。熔炼烟气在送往硫酸净化之前需先经电收尘除尘,电收尘含尘监测主要采用恒流采样仪,该装置自动化水平低,监测误差较大,在高温高浓度二氧化硫的环境下采样设备损耗非常大,采样泵使用一次即损坏。为了取得高精确度的数据,可采用微电脑烟尘器,该装置较恒流采样仪对环境的监测准确度高,自动化程度高,但对烟气的预处理要求更高,烟气温度过高或二氧化硫浓度过高都会对设备造成损坏,目前没有任何预处理装置能满足对如此高温高浓度的二氧化硫的处理达到微电脑烟尘器的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监测用高温、高浓度二氧化硫烟气预处理装置,通过该装置能大幅降低烟气温度和二氧化硫浓度,使烟气温度和二氧化硫浓度满足微电脑烟尘器的使用要求,保证微电脑烟尘器的正常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效果,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监测用高温、高浓度二氧化硫烟气预处理装置,该装置由冷凝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安全瓶、过滤器、干燥器组成,用导气管依次连接各部件,顺序为采样枪接冷凝器入口,冷凝器出口接第一吸收器入口,第一吸收器出口接第二吸收器入口,第二吸收器出口接安全瓶入口,过滤器锥口向下与安全瓶出口连接,过滤器出口接干燥器入口,干燥器出口接微电脑烟尘器采样设备,为方便携带,对各部件进行集成并置于外壳内。
进一步,所述冷凝器由冷凝盘管和外壳组成,盘管由不锈钢管制作,外壳由有机玻璃制作,冷凝液为冰水混合液也可为其他冷凝剂。
进一步,所述第一吸收器与第二吸收器瓶身均为有机玻璃所制,内有两层微孔筛板,孔径不大于1毫米,微孔总面积占筛板面积的50%左右,吸收液为高浓度氢氧化钠溶液,具体浓度取决于烟气二氧化硫浓度和要求采样时间,需保证氢氧化钠溶液过量。
进一步,所述第二吸收器中需加入数滴酚酞溶液,用于判断氢氧化钠溶液浓度。
进一步,所述安全瓶瓶身为有机玻璃所制的空瓶,内有两层微孔筛板,孔径不大于1毫米,微孔总面积占筛板面积的50%左右。
进一步,所述过滤器为耐腐蚀材料所制。
进一步,所述干燥器瓶身为有机玻璃或其他耐腐蚀材质所制,瓶内填充变色硅胶作为干燥剂,填充量为充满瓶中三分之二的容积。
进一步,所述用于各部件连接的导气管均为耐腐蚀材料所制。
进一步,所述吸收器、安全瓶、干燥器的胶合处以及出入口等部位需密封良好,使用过程中不出现泄漏。
进一步,所述外壳能容纳上述所有部件,采用质量较轻且具有一定的强度的铝塑板制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烟气进入冷凝器后温度可降至70摄氏度以下,冷却后烟气进入两级吸收器,使用氢氧化钠溶液对二氧化硫进行吸收,吸收后烟气经过安全瓶、过滤器、干燥器,脱除出气的水分,实现了微电脑烟尘器在高温高浓度二氧化硫环境下的烟尘监测,可应用于钢铁、有色、硫酸等行业中产生高温高浓度二氧化硫工艺中,在调整吸收液后同样适用于产生其他腐蚀性气体工艺过程中的烟尘监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冷凝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吸收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干燥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安全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集成布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监测用高温、高浓度二氧化硫烟气预处理装置,该装置由冷凝器1、第一吸收器2、第二吸收器3、安全瓶4、过滤器5、干燥器6组成,用导气管依次连接各部件,顺序为采样枪接冷凝器1入口,冷凝器1出口接第一吸收器2入口,第一吸收器2出口接第二吸收器3入口,第二吸收器3出口接安全瓶4入口,过滤器5口向下与安全瓶4出口连接,过滤器5出口接干燥器6入口,干燥器6出口接微电脑烟尘器采样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6509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