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管式湿法除尘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52474.1 | 申请日: | 2017-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523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1 |
发明(设计)人: | 喻乐飞;范捷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B01D53/7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汇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96 | 代理人: | 张淑贤 |
地址: | 10001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湿法 除尘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除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去除人造板生产等技术领域产生的含尘气体中的游离甲醛、木纤维、单宁等物质的管式湿法除尘系统。
背景技术
人造板是以木材或其他非木材植物为原料,经一定机械加工分离成各种单元材料后,施加或不施加胶粘剂和其他添加剂胶合而成的板材或模压制品。人造板主要包括胶合板、刨花(碎料)板和纤维板等三大类产品,其延伸产品和深加工产品达上百种。人造板的诞生,标志着木材加工现代化时期的开始,使过程从单纯改变木材形状发展到改善木材性质。此外,人造板还可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1立方米人造板可代替3~5立方米原木使用。
现有的人造板生产厂家在木纤维干燥系统采用了干燥旋风分离器,木纤维干燥系统经旋风分离器进行旋风分离后排放的气体能达到国家标准对旋风分离器单位排尘量的要求,但是,由于干燥系统风量大、流速快、旋风分离器处理木纤维量大,绝对排尘量较大,直接的排放对周边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现有大中型人造板生产企业中木材经热磨或刨花干燥处理后的纤维量都较大,每小时的处理纤维量大约在20~35吨左右,干燥系统风量大约在300,000~600,000m3/h,局限于干燥旋风分离器的处理效率,部分干燥后的纤维与旋风分离器一并排出,即便按旋风分离器分离效率98%~99%计算,飘走的纤维达到4~8t/h。并且由于大部分人造板生产企业施胶工段设置在干燥前,因此在旋风分离器的排气口处随热风排出的物质不仅含有木纤维,还含有部分单宁、树脂、甲醛等有害化学物质,对空气的污染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如何对纤维干燥系统进行重新设计,是众人造板生产企业亟需解决的难题,也是在环境污保护亟待解决的大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式湿法除尘系统,不但可以清除排出的木纤维等物质,而且还可除去其中的有害化学物质,以达到高效净化空气的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管式湿法除尘系统,所述管式湿法除尘系统包括设置有进气口、出气口和出水口的管式除尘器、与所述管式除尘器的出气口连通的旋风分离器、与所述管式除尘器的出水口连通的蓄水箱和与蓄水箱连接的污水处理组件,所述管式除尘器包括壳体、开设在所述壳体上端的所述进气口、以及开设在所述壳体下端的所述出气口和出水口,所述壳体内从上到下依次形成有相互连通的第一除尘室和储水腔,所述进气口与所述第一除尘室的上端连通,所述出气口和出水口均开设在所述储水腔的侧壁上,所述第一除尘室的下部具有上大下小的圆锥形的第一内壁,所述第一除尘室内设置有能够在所述第一内壁上形成涡流式的向下移动的水雾层的第一喷淋装置,所述污水处理组件包括压滤机、与所述压滤机的排水口连接的污水沉淀池、与所述污水沉淀池的排水口连接的过滤器、与所述过滤器的排水口连接并向所述第一喷淋装置供水的水泵和与所述污水沉淀池的进药口连接的储药槽,所述压滤机的进口与所述蓄水箱的出口连接。
优选地,所述储药槽内设置有搅拌装置。
优选地,所述污水处理组件还包括加药溶解槽,所述加药溶解槽的下部为上大下小的圆锥形,所述加药溶解槽内设置有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位于加药溶解槽的下部,所述加药溶解槽的出药口位于所述加药溶解槽的下部的圆锥形的下端。
优选地,所述压滤机的进水口通过污水输送泵与所述蓄水箱的排水口连接,所述污水输送泵为螺杆泵,所述压滤机为带式压滤机。
优选地,所述第一除尘室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内壁的上方并且与所述第一内壁连接的第二内壁,所述第二内壁为圆柱面,且所述第二内壁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一内壁的上端的直径,所述第一喷淋装置在所述第二内壁上形成涡流式的水雾层,所述水雾层依次沿第二内壁和第一内壁旋转向下流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除尘室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二内壁的上方并且与所述第二内壁连接的第三内壁,所述第三内壁的形状为上小下大的圆锥形,所述第三内壁的下端的直径与第二内壁的直径相等,所述进气口与所述第三内壁的上端连通,所述第一内壁、第二内壁和第三内壁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喷淋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三内壁处,所述第一喷淋装置在所述第三内壁上形成涡流式的水雾层,所述水雾层依次沿所述第三内壁、第二内壁和第一内壁旋转向下流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未经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5247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