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轮车陷坑救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42465.4 | 申请日: | 2017-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988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31 |
发明(设计)人: | 董春阳;赵龙龙;陈永锐;毛龙飞;陈璠;陈亚秋;曹根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S9/02 | 分类号: | B60S9/02 |
代理公司: | 新乡市平原智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1139 | 代理人: | 路宽 |
地址: | 453007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陷坑 救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轮车陷坑救助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一旦发生了坠坑、打滑等情况,驾驶员们要么根本没有任何随车工具可以进行自救,要么工具用起来操作复杂,费时费力,很多时候往往要求助于拖车或吊车才能脱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车陷坑救助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由X型支架、千斤顶和支撑腿构成,其中X型支架由通过固定轴承上转轴铰接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构成,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铰接有千斤顶,支撑腿通过铰链安装在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使用时,利用杠杆原理对陷坑车辆进行救助,装置整体构思新颖,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可适用于各种小型陷坑轮车,便于推广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轮车陷坑救助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的定位孔与滑块a上的通孔之间通过紧固螺栓固定连接,滑块a通过连接块b与支撑腿连接,且支撑腿设置有三个;所述第一支撑杆上安装有固定轴承,固定轴承上的转轴上的通孔与第二支撑杆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顶部固定的连接块a通过铰链与千斤顶连接,千斤顶上的液压伸缩杆与滑块b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滑块b上的通孔与第二支撑杆上的定位孔之间通过紧固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底端的末端与车体的车轮之间接触。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的定位孔位于固定轴承的下方,定位孔设置有五个,相互之间等距离分布。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杆上的定位孔位于固定轴承的上方,定位孔设置有五个,相互之间等距离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由X型支架、千斤顶和支撑腿构成,其中X型支架由通过固定轴承上转轴铰接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构成,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铰接有千斤顶,支撑腿通过铰链安装在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使用时,利用杠杆原理对陷坑车辆进行救助,装置整体构思新颖,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可适用于各种小型陷坑轮车,便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轮车救助作业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轮车陷坑救助完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面说明:1、固定轴承,2、第一支撑杆,3、第二支撑杆,4、千斤顶,5、连接块a,6、滑块a,7、支撑腿,8、滑块b,9、连接块b,10、紧固螺栓,11、铰链,12、液压伸缩杆,13、定位孔,14、转轴,15、通孔,16、车轮,17、车体。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轮车陷坑救助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杆2;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的定位孔13与滑块a6上的通孔15之间通过紧固螺栓10固定连接,滑块a通过连接块b9与支撑腿7连接,且支撑腿设置有三个;所述第一支撑杆上安装有固定轴承1,固定轴承上的转轴14上的通孔与第二支撑杆3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顶部固定的连接块a5通过铰链11与千斤顶4连接,千斤顶上的液压伸缩杆12与滑块b8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滑块b上的通孔与第二支撑杆上的定位孔之间通过紧固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底端的末端与车体17的车轮16之间接触,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的定位孔位于固定轴承的下方,定位孔设置有五个,相互之间等距离分布,所述第二支撑杆上的定位孔位于固定轴承的上方,定位孔设置有五个,相互之间等距离分布。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由X型支架、千斤顶和支撑腿构成,其中X型支架由通过固定轴承上转轴铰接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构成,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铰接有千斤顶,支撑腿通过铰链安装在第一支撑杆的下端。
1.当车辆陷坑时,取出装置,选择适当位置,将第一支撑杆末端竖直插入泥土;
2.调整第一支撑杆所连接的滑块a的位置,使支撑腿7紧贴地面;
3.调整第二支撑杆顶端所连接的另一滑块b的位置,在千斤顶尚未打开的情况下,使得第二支撑杆末端刚好贴着陷坑车胎,如图2;
4.打开千斤顶,在第二支撑杆的杠杆作用下,使得车轮缓缓离开坑底,如图3;
5.启动汽车,离开被陷车坑。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师范大学,未经河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424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