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隔离组件及应用该组件的扬声器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35144.1 | 申请日: | 2017-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485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30 |
发明(设计)人: | 侯杰;田海林;宋学平;郑占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共达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9/06 | 分类号: | H04R9/06;H04R9/02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7205 | 代理人: | 李江,张俭伟 |
地址: | 2612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隔离 组件 应用 扬声器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隔离组件,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隔离组件及应用该组件的扬声器模组,属于扬声器模组的设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电子产品日趋微型化,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的音腔结构尺寸越来越小,而市场对扬声器模组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吸音颗粒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目前在扬声器模组内应用吸音颗粒时,多为在扬声器壳体内的后声腔中设计一小腔体,并在小腔体声道开口处注塑网布形成颗粒填充区,填充区内填充吸音颗粒,并通过网布与后声腔连通。但因网布不易定位,起皱等因素,导致此种方式注塑良率低,对注塑机台要求高,不利于量产。
综上可知,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隔离组件及应用该组件的扬声器模组,该实用新型可增大后声腔等效容积,降低F0,改善扬声器低频特性;相比于单独注塑网布,其注塑良率高,对注塑工艺要求更低,能节省成本,利于批量生产。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隔离组件,包括网布、双面胶和金属托板,网布与金属托板通过双面胶贴合在一起。
一种优化方案,所述金属托板包括冲压件、压铸件、机械加工件。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托板材质采用不锈钢、铝合金或铜。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托板厚度0.15mm-0.2mm。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托板采用金属环、金属网或其他等金属类支撑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网布孔径0.2um-0.6um,开孔率20%-40%,透气度2500L/m²s@20mmWG。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扬声器模组,所述扬声器模组包括模组上壳、模组下壳和盖板,所述模组下壳、模组上壳、盖板形成后声腔,后声腔内安装有上述的隔离组件。
一种优化方案,所述隔离组件通过注塑方式固定于扬声器模组的后声腔内。
一种优化方案,所述隔离组件将后声腔分隔出一部分独立腔体作为颗粒填充区,填充区内填充有吸音颗粒,填充区通过网布与后声腔连通。
一种优化方案,所述隔离组件底部与该扬声器模组的后声腔底部具有间隙,间隙距离是≥0.5mm。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吸音颗粒可增大后声腔等效容积,降低F0,改善扬声器低频特性;此实用新型使用金属托板作为网布载体,相比于单独注塑网布,其注塑良率高,对注塑工艺要求更低,能节省成本,利于批量生产。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隔离组件结构案例;
图2本实用新型扬声器模组的剖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扬声器模组的爆炸图;
图4本实用新型隔离组件注塑在扬声器模组后的示意图;
图中,
1-模组下壳;2-扬声器;3-隔离组件;31-网布;32-双面胶;33-金属托板;4-吸音颗粒;5-模组上壳;51-颗粒填充区,52-后声腔,6-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1一种隔离组件
如图1所示,一种隔离组件,所述隔离组件3包括网布31、双面胶32和金属托板33。网布31与金属托板33通过双面胶32贴合在一起。
所述网布31孔径0.2um-0.6um,开孔率20%-40%,透气度2500L/m²s@20mmWG。
所述金属托板33采用金属环、金属网或其他等金属类支撑结构。
所述金属托板33可以为冲压件、压铸件、机械加工件;金属托板33材质可以采用不锈钢、铝合金或铜,厚度0.15mm-0.2mm;优选的金属托板33可以设置扒胶孔,保证隔离组件固定的更加牢固。
实施例2一种扬声器模组
如图2-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扬声器模组,包括实施例1的隔离组件3,还包括模组下壳1、扬声器2、模组上壳5和盖板6。
所述模组下壳1、扬声器2、隔离组件3、吸音颗粒4、上壳5和盖板6自上而下依次组装成型。
模组上壳5、模组下壳1、盖板6共同形成后声腔5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共达电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共达电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351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