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被动递送式定量雾化给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11581.X | 申请日: | 2017-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047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发明(设计)人: | 杨继林;金方;闻聪;徐博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方予健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11/00 | 分类号: | A61M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瑞恒信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2 | 代理人: | 尹卓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给药装置 装置外壳 定量雾化 雾化装置 递送式 上盖 电磁振荡原理 定量泵装置 便于携带 定量给药 药液雾化 呼吸道 雾滴 | ||
一种被动递送式定量雾化给药装置,包括装置外壳、给药装置(1)、雾化装置(2)和上盖(3),其特征在于,给药装置(1)和雾化装置(2)设置于装置外壳内,上盖(3)设置于装置外壳上。本装置易操作,小巧玲珑便于携带,采用了电磁振荡原理使药液雾化,雾滴小,易进入呼吸道,特有的定量泵装置可实现药物的定量给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被动递送式定量雾化给药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呼吸道直接给药具有剂量低、起效快和副作用小等优点,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哮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其它多种呼吸道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
现有技术中,慢阻肺现有的治疗方式主要有口服/注射和吸入等,但口服和注射都会先将药物送到血液再到肺部,这样往往效率较低。吸入治疗可以直接将药物作用于肺部,因此局部的药物浓度高,起效更快,疗效更佳,同时也能避免或减少全身用药可能产生的副作用。雾化吸入给药是利用气体射流原理,将药物或水通过相互撞击成雾粒或微粒分散悬浮于气体中经吸入装置,通过吸入的方式沉积于呼吸道和(或)肺部,从而达到呼吸道局部治疗的作用。通过雾化吸入给药,目的是达到缓解支气管痉挛、稀化痰液、防治呼吸道感染的作用。在许多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等中,均可以使用雾化吸入治疗。
雾化吸入疗法,是目前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常用的方法之一。其方法使药物不经过人体各器官而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减少药物在胃肠及肝脏、肾等器官的分解,减轻了毒副作用。雾化吸入疗法属于无创伤性治疗手段,疗程短、药用量少、见效快,减轻了患者打针吃药的痛苦和不便,尤其是在流感、呼吸道疾病易发期,该疗法的预防作用是传统疗法不能比拟的。
目前,呼吸道给药装置主要有定量吸入器、干粉吸入器及雾化器三类。定量吸入器:主要是利用手压制动,定量喷射药物微粒的递送装置,携带较为方便,操作也简单,但是要使用抛射剂(如氟里昂或氢氟烃),部分药物留在口腔不能进入呼吸道,另外抛射剂人体长期吸入不利于健康。干粉吸入器:其优点是与吸气同步,效果好于定量吸入器,但药物配置复杂,价格较贵,不易普及。雾化器:包括各类气流压力雾化器、超声波雾化器、喷射式雾化器、转盘雾化器、静电雾化器等。这类雾化器常带有较大的辅助装置,价格昂贵,不便携带。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被动递送式定量雾化给药装置,一种被动递送式定量雾化给药装置,包括装置外壳、给药装置、雾化装置和上盖,其特征在于,给药装置和雾化装置设置于装置外壳内,上盖设置于装置外壳上。
进一步,所述给药装置中设置药瓶,药瓶下端设置电磁阀,其中,药瓶上部设置计量泵,计量泵一端设置输液管;药瓶下部设置给药推板。
进一步,所述雾化装置包括电子雾化器、气泵和电池组,其中,气泵连接于电子雾化器下端,电池组位于气泵下端。
进一步,所述电子雾化器上端设置储药液盒,计量泵一端的输液管连通储药液盒,电子雾化器中设置被动给药触发装置。
进一步,所述上盖中设置上盖吸嘴,上盖吸嘴中设置中空的雾化室,雾化室一侧设置导流槽,上盖吸嘴外部连接口鼻罩。
进一步,所述电子雾化器位于雾化室底部。
进一步,所述给药装置上设置被动给药开关、计量显示屏;雾化装置上设置电子震荡芯片及显示灯和外接电源插口。
可选地,电池组为太阳能充电电池,太阳能电池板设置于装置外壳表面,并且与电池组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本装置易操作,小巧玲珑便于携带,采用了电磁振荡原理使药液雾化,雾滴小,易进入呼吸道,特有的定量泵装置可实现药物的定量给药。
附图说明
图1为被动递送式定量雾化给药装置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方予健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方予健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1158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