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罐式电开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08308.1 | 申请日: | 2018-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840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毛瑞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白雪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27/21 | 分类号: | A47J27/21;A47J36/24 |
代理公司: | 苏州谨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95 | 代理人: | 靳静 |
地址: | 21554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罐式电 开水 | ||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热罐式电开水器,包括一内设储水室的罐体、一位于所述罐体顶部的出水口、一位于所述罐体侧部的进水口、一加热组件及主控板,所述出水口、进水口均与所述的储水室相连通,所述的罐体侧部在位于所述进水口处设有一伸入所述储水室内的进水管,所述的主控板与所述的加热组件相信号连接,所述的进水管包括一与所述的进水口相连接的进水端和一伸入到所述储水室内部的出水端,所述罐体内在位于所述储水室的上部设有一第一传感器,所述的罐体外壁上设有温度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内在位于所述储水室的中部设有一第二传感器,所述的主控板与所述的第二传感器相信号连接,本实用新型可为用户随时持续提供开水,节能省时安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罐式电开水器,具体的,涉及一种采用双传感器的热罐式电开水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热罐式电开水器主要依靠大电流的温控开关直接控制;由于温控开关由双金属片制成,触点脱开和闭合的温差必须在10°到15°之间才最为理想,所以这种开水器出来的热水最低可能在85°到90°之间,用户饮用的水即为含有冷热水的混合水,用户想要饮用开水的话,则需要先接出一部分位于储水室内上层的热水,待储水室内水温跌落至能够触发温控开关时,加热管才开始加热,直至储水室内的水烧开为止,此时方可饮用开水,这样一来,对于有饮用开水需求的用户而言,有着既浪费时间,又需要大量的电能供给,经济适用性差等诸多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节能的热罐式电开水器,能够随时持续地为用户提供开水饮用,提高效率,成本低。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热罐式电开水器,包括一内设储水室的罐体、 一位于所述罐体顶部的出水口、一位于所述罐体侧部的进水口、一加热组件及主控板,所述出水口、进水口均与所述的储水室相连通,所述的罐体侧部在位于所述进水口处设有一伸入所述储水室内的进水管,所述的主控板与所述的加热组件相信号连接,所述的进水管包括一与所述的进水口相连接的进水端和一伸入到所述储水室内部的出水端,所述罐体内在位于所述储水室的上部设有一第一传感器,所述的罐体外壁上设有温度显示器,所述的温度显示器用于显示所述传感器测得的实时温度,所述罐体内在位于所述储水室的中部设有一第二传感器,所述的主控板与所述的第二传感器相信号连接,所述的主控板能够根据所述第二传感器反馈的温度信号控制所述的加热组件是否工作。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加热组件包括若干个电加热管,若干个所述的电加热管沿着一圆周方向分布。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罐体上设有一呈圆形的法兰,若干个所述的电加热管固定安装在所述的法兰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储水室的中部位置且与所述的第二传感器相邻。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进水管呈L形,所述出水端的管口朝向所述罐体的内底部且位于所述进水口所在水平面的下方。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罐体底部设有一放水口,所述的放水口与所述的储水室相连通。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罐体上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将所述的罐体固定在墙壁上的挂板。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获得如下有益效果:当储水室内下层有新增冷水补入时,第二传感器能够第一时间感应到低温信号,并将低温信号反馈给主控板,主控板通过信号传递进而控制加热组件工作,直至将储水室内的水全部烧开;本实用新型能够为用户持续安全提供开水,无需等待,节能快捷。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热罐式电开水器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热罐式电开水器的主视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热罐式电开水器的A-A剖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白雪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白雪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083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