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自动止液功能的电子输注泵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07103.1 | 申请日: | 2017-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276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0 |
发明(设计)人: | 李立辉;彭健;蒋予川;何连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联升华应用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M5/142 | 分类号: | A61M5/14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庆龙 |
地址: | 10004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储液装置 驱动装置 止液夹 供液管 输注泵 本实用新型 自动止液 拉紧件 压紧 医疗器械技术 供液装置 患者血液 挤压机构 自然状态 可转动 液状态 卡接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自动止液功能的电子输注泵,包括驱动装置、储液装置和止液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储液装置卡接,所述止液装置设于驱动装置与储液装置之间,止液装置包括止液夹和弹性拉紧件,止液夹可转动的安装于供液装置上,弹性拉紧件的一端与止液夹连接,另一端与储液装置连接,用于将止液夹压紧在供液管上。当储液装置和驱动装置未安装到位或意外脱落时,此时电子输注泵的挤压机构无法完成止液的功能,而本实用新型的止液夹在自然状态下,始终压紧在供液管上,使供液管处于止液状态,以防止药液与患者血液自由流动的意外情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自动止液功能的电子输注泵。
背景技术
电子输注泵是一种用于输注镇痛药物的设备,相比依靠药囊变形压力输注药物的传统输注泵具有以下主要优点:(1)具有总量设置、首次量设置、流速设置等功能,流速调节范围宽,输注参数设置方便。(2)具有气泡检测、压力检测、气泡报警、压力报警等功能,使用更安全。(3)具有流速、总量、时间等显示功能,使用直观,查询方便。
电子输注泵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提供驱动及控制的驱动装置,另一部分为提供药液充装储存的储液装置。其中驱动装置是电子输注泵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多次使用。储液装置为一次性使用部分,用于药液的储存,每次使用完毕就需要更换为新的储液装置。驱动装置与储液装置一般采用双侧卡扣的方式进行连接以方便更换。驱动装置与储液装置在正确安装的情况下,驱动装置的挤压机构与储液装置可通过挤压管路而止液,药液不会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流入患者静脉,患者静脉血液也不会流向储液装置。但是实际应用中,有时会出现驱动装置与储液装置未安装到位,卡扣未扣合的情况;另外在意外操作下也可能会出现卡扣脱开的现象。这时挤压机构与储液装置的间隙会变大,挤压机构无法止液,储液装置内药液与患者静脉血之间处于连通状态,会出现药液与患者血液自由流动的意外情况。为防止这一意外情况出现,有的电子输注泵在驱动装置与储液装置之间增加了装卡检测机构并以报警形式提醒医护人员及时处理,但在医护人员处理前,这种意外情况仍会持续一小段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现有的电子输注泵在储液装置在于驱动装置脱开时容易出现药液与患者血液自由流动的意外情况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自动止液功能的电子输注泵,包括驱动装置、储液装置和止液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储液装置卡接,所述止液装置设于所述驱动装置和所述储液装置之间,且所述止液装置包括止液夹和弹性拉紧件,所述止液夹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供液装置上,所述弹性拉紧件的一端与所述止液夹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储液装置连接,用于将所述止液夹压紧在所述供液管上。
其中,所述止液装置还包括安装轴,所述安装轴固定于所述储液装置上,所述止液夹可转动的套设于所述安装轴上。
其中,所述安装轴沿所述供液管的供液方向设置。
其中,所述止液夹包括套筒、动力输入端和压紧端,所述套筒套设于所述安装轴上,所述动力输入端和压紧端沿所述套筒的周向设于所述套筒上,且所述压紧端压紧在所述供液管上,所述动力输入端用于在所述驱动装置作用下带动所述压紧端旋转脱离所述供液管。
其中,所述动力输入端与所述压紧端之间的夹角介于90度至180之间。
其中,所述动力输入端与所述压紧端之间的夹角介于120度至160之间。
其中,所述动力输入端的形状为L形。
其中,所述弹性拉紧件为扭转弹簧。
其中,所述弹性拉紧件套设于所述安装轴上。
(三)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联升华应用技术研究所,未经北京科联升华应用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071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